•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4 13:16:49 股吧网页版
冰美式变温水!日韩“史上最热”夏季 韩国央行预警热浪推高CPI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潘寅茹

  刚刚过去的6-8月,日本与韩国均见证了“史上最热”夏季。

  日本气象厅9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日本6月至8月平均气温较往年均值高2.36摄氏度,是1898年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日本夏季气温已连续三年刷新纪录。

  韩国气象厅同期最新数据也显示,6月至8月,韩国全国平均气温达25.7摄氏度,为1973年开始收集数据以来最高值,刷新去年夏天25.6摄氏度的纪录。

  即便已进入9月,两国的高温似乎也没有“退烧”迹象。日本气象台预计,未来两周日本高温天气还将持续,气温仍可能超过35摄氏度;直至今年10月,日本全国气温预计仍将较往年同期偏高。韩国气象台也得出类似结论,韩国的全国性热浪预计将持续至9月,9月气温有六成概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

  在两国的气象专家看来,全球气候变暖抬高了基线温度,长期来看,极端炎热夏天出现的频率很可能增加。与此同时,多家相关机构已就逐渐频繁的极端天气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预警。

  “最热”夏天

  据新华社报道,日本气象厅的公报显示,由于6月以来太平洋高压向本州附近扩张增强,晴朗高温天数增多等原因,日本今年夏天的平均气温较基准值(1991年至2020年的同期平均值)高出2.36摄氏度,超过此前并列创下最热夏天纪录的2023年和2024年,这两年夏天的平均气温均较基准值高出1.76摄氏度。

  以东京为例,日本东京都中心区域从8月18日起连续10多天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酷暑天气”。截至8月27日,东京都中心区域今年35摄氏度以上的“酷暑天气”总天数达到23天,同样创下历史纪录。其中,6-8月间,日本录得的最高气温出现在西部兵库县丹波市。7月30日当天,当地最高气温达到41.2摄氏度。据日本总务省消防厅26日更新的数据,今年5月至7月,日本全国因中暑被送医治疗人数达到5.9万人,其中75人死亡。

  韩国疾病管理厅8月25日的数据显示,今年夏天韩国已有超过4000人因关联高温的疾病就诊,人数为2018年以来最多。今年以来,已有26人因高温相关疾病死亡。

  就在8月25日,韩国183个地区中有182个发布热浪预警。甚至有韩国网友戏称,“这个天气下,冰美式都变温水泡咖啡了”。

  据央视新闻援引韩国电视台KBS此前报道,韩国江原道江陵市因持续干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供水危机。作为江陵市主要水源的五峰水库已经见底,蓄水量创历史新低。截至8月底,江陵市的干旱情况已升级至最高的“严重”级别。韩国专家将江陵的干旱称为“突发性干旱”,这是由降雨稀少和创纪录的高温引起的,持续热浪加速了地表水分的蒸发。

  经济风险

  创纪录的高温已对两国农业部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产业的连锁反应也不断显著。在日本,频现的热浪对日本农作物的生长再度形成考验,尤其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大米。由于高温少雨,日本国内多个水稻产地严重缺水,水稻长势受影响。

  日本政府8月下旬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3.1%,虽较6月的3.3%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的3.0%及日本央行2%的目标。其中仍在攀升的大米价格被视为推高CPI的关键之一。7月日本大米价格同比上涨90.7%。

  目前,日本2025年的新米陆续进入收获期。现阶段,已上市的新米价格已达到每5公斤5000日元(约合243元人民币)。再加上日本各地农协大幅提高收购新米的预付款,由于该预付款被视作大米市场价格的基准,这意味着今年秋季以后日本大米价格恐进一步走高。

  在韩国,韩国央行8月31日发布《近期强降雨和酷暑对增长与物价的影响》报告,警告极端天气已成为冲击韩国经济的重要不确定因素,“气候灾害不仅推高物价,还削弱增长潜力,若缺乏系统性应对,可能对长期增长造成压力。”

  报告称,7月极端降雨与高温对主要农产品造成显著冲击。菠菜、紫苏叶、桃子、西瓜等农产品受灾减产,品质下降。同时,海水温度升高导致鱿鱼等需求量大的水产品捕捞和养殖出货减少,推动7月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7.3%。据韩国央行估算,这一轮冲击将使韩国第三季度CPI上升0.3个百分点,全年上涨0.1个百分点。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