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各地编制“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新时期如何积极稳妥设定增长目标?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要既可行又具有积极引导作用,关键是要找准增长的动力来源。具体来看,“十五五”期间地方增长可从三方面寻求增长新动力。
一是从供给端出发,向产业新增长点要动力。当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十一五”末期到“十四五”末期,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9.5%下降至7.2%,并在7%左右保持基本稳定,基本符合我国14亿人口的基本民生保障和粮食安全战略的现实需要。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减弱,202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0%,相比“十一五”末期下降9.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占比降至25%,较“十一五”末期下降6.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十一五”前的40%左右下降至目前30%左右。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2024年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56.7%,比“十一五”末期提高1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十一五”时期45%左右提升至60%左右。
各地要更加重视服务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充分认识到真正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韧性和可持续性的不仅仅在于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制造业发展,更在于健全服务业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不同地区要从工业和服务业的结构出发,找准支持重点。东部的海南、福建、山东,中部的江西、安徽、山西,西部的广西、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服务业营收增长迅速,反映出服务需求旺盛、发展空间广阔。对于这些地区,地方政府要加快推动服务业提质扩容,不再将服务业视为“配角”,而是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部分西部地区,目前仍呈现出工业营收增速快于服务业的格局,比如青海工业营收五普期间增速达84.3%,而服务业营收增速为51.2%。对于这类地区,工业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地方政府也应摒弃“唯工业”的思维惯性,在巩固工业基础的同时,加快培育本地服务业体系,尤其是与工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提升城市功能的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
二是从需求端找动能,向需求扩容和消费提质要动力。当前,商品消费是居民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占比仍然接近48%。但从统计角度来说,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往往地域分离,消费行为虽然发生在本地,但增加值和产出环节在外地,商品消费外溢现象普遍,难以有效反哺本地经济。相较之下,服务消费对地方经济的带动更为直接,服务消费产生的就业、收入和产出都能够就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本地带动效应。当前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方式转型等趋势推动下,服务消费动能持续强劲。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高于商品零售额增速3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贡献率达63%。
各地要加快推进服务消费发展,顺应多元化消费新趋势,拓展消费新形态、新场景、新空间。当前随着人口结构调整、代际更替、社会观念演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活,消费需求正加速从“物质满足型”向“价值表达型”“体验导向型”转变。其中,年轻群体重视情绪价值,催生了单身经济、宠物经济、盲盒经济等新业态。青少年群体则更偏好个性表达和文化认同,在动漫、电竞、虚拟偶像、国潮服饰等领域表现出强烈的消费热情。60岁以上的3亿老年人则形成了庞大的银发消费市场,不仅有闲有钱,更有意愿追求品质生活、精神享受和自我实现,近年来这一批新老年人积极参与学习培训、兴趣社交、康养旅居等活动,老年大学、老年旅游、老年电商和健康管理服务持续扩容,银发经济正从补充型向主力型加速跃升。“十五五”时期,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场景创新、服务创新,从人的需求出发激活新的消费动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从主体端,向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动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地方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率。要积极推进企业创新,不仅重视原创技术创新,更要重视模式创新和观念创新,这类创新往往更贴近市场需求,以更加敏捷、高效的方式实现商业化落地。例如,共享经济体现了对资源使用理念的深度重塑,而“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新零售业态则是模式创新的典型代表。同时,要重视对传统产业转型创新动力的挖掘。第五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41个工业细分行业中,2023年研发投入排名前15的行业投入占比高达86.6%,其余26个行业合计研发投入较低,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家具、纺织服装等行业。实际上,传统产业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智能化转型,也能释放出巨大效率红利和市场空间。
“十五五”时期,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东部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域,2023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的研究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比重高达64.9%,东部各省市要进一步发挥科研机构密集、产业体系完善、人才集聚等综合优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部地区创新活力显著增强,2023年中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国比重达20.9%,五年增速为全国最快,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尤其是安徽、湖南、江西三地,R&D经费内部支出增速均超过80%。未来中部地区要继续放大区位交通优势和产业转移红利,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内陆创新高地。西部地区创新充分体现区域特色。五普数据显示,西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虽仅为11.3%,但支出增速达到73.2%,追赶动力强劲。值得关注的是,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技术成果“空间可转移”的特性,大力引入外部创新资源,R&D经费外部支出增速高达118%,贵州、陕西、宁夏等地增速甚至超过250%。借助外部资源,已成为西部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东北地区则需全面强化创新动能。五普数据显示,2023年东北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占比仅为2.9%,内部和外部支出增速均偏低,创新活力尚需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