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沉浸式文旅的运营逻辑出发,打造‘内容核’是房车营地实现突破的关键。”在近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零观汽车线下交流会中,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沉浸式文旅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卜希霆如是说道。
卜希霆在交流中系统性地剖析了当前中国房车文旅产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并为其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从“单点作战”迈向“生态共生”的生态图景。
卜希霆认为,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对房车进行一次彻底的“价值重估”。他指出,长期以来,行业内外对房车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带轮子的房子”这一浅层物理概念上,这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的想象空间。
在他看来,房车文旅之所以能成为风口,其根本驱动力源于一场深刻的旅游消费范式革命。当下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打卡,而是转向追求深度体验、高度自由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购买的不是一个行程,而是一种“在路上”的生活体验。因此,房车的核心价值并非其作为交通工具的“车”属性,而是其作为“移动生活空间”的“房”属性,以及作为“文化体验载体”的“文”属性。
“它是一个移动的家、流动的社交场、探索世界的个性化基地,这种场景的无限可能性,才是房车文旅产业最根本的魅力所在。”卜希霆直言。
正是基于这种对房车价值的认知偏差,卜希霆剖析了当前产业发展的核心痛点:普遍存在的“孤岛式”发展模式。
他描绘了一幅产业割裂的现实图景:房车制造商埋头于技术参数的竞争,却未必了解用户真实的旅行痛点;营地运营商苦恼于高投入和低入住率,服务除了基础补给外同质化严重;内容创作者在社交媒体上描绘诗与远方,却与线下的产品和服务严重脱节;而数字化平台虽试图整合一切,却发现各环节壁垒森严,难以打通。
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模式,最终导致消费者体验不佳,美好的旅途时常被找营地难、服务配套差等现实问题所困扰。
卜希霆认为,一个无法为用户提供确定性、安全感和优质体验的产业,是不可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
面对产业的种种割裂现状,卜希霆提出了他破局的核心理念:构建一个以用户体验为绝对中心、各方参与者能够高效协同、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
他认为,这个生态的构建需要从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体系两个维度同时发力。在硬件基础设施层面,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应从单纯的监管者转变为产业生态的“顶层设计师”,通过制定清晰统一的法规、简化营地审批流程,为产业铺设好发展的“高速公路”。
同时,房车企业需要完成从“制造商”到“出行服务商”的转型,通过提供租赁、托管、共享等多元化服务来降低用户入门门槛。而作为生态“神经枢纽”的房车营地,则必须摆脱“停车场”的定位,升级为集补给、社交、地方文化体验和紧急救援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一个标准化与个性化兼备的全国性网络。
在软件服务体系方面,卜希霆强调了数字化平台和文旅内容深度融合的关键作用。他构想了一个强大的线上“操作系统”,能够无缝整合路线规划、营地预订、线上社区、救援服务等所有功能,让用户能真正实现“一机在手,全程无忧”。
更重要的是,各地的旅游资源,如景区、非遗项目、特色农庄等,不能再将房车游客视为匆匆过客,而应主动融入这个生态,开发与之适配的专属产品和服务,让房车成为串联起散落各地的“文旅珍珠”的那条金线,实现主客共享。
卜希霆认为,中国房车文旅的下半场,比拼的绝不是谁的车更豪华,也不是谁的营地更大,而是谁能率先构建起一个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在其中受益的协同生态。这需要整个行业打破壁垒,以更开放、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共同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