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张雪)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0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现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个人,覆盖近八成医保统筹区。自今年6月以来,河北、浙江、吉林、云南、河南、四川等省份相继推进该政策落地,生育保障服务也日趋高效、人性化。
这项政策优化意味着符合条件的参保女职工在生育期间能够更快速、便捷地获得经济支持,津贴无需经过单位中转,显著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具体到各地,政策落地呈现出多样化和精细化的特点。
例如,河南省已在全省19个统筹区实现参保女职工生育津贴直接发放至本人银行账户,参保人可通过“河南医保”小程序维护Ⅰ类银行卡信息,确保津贴顺利到账。河北省自7月1日起在所有统筹区推行生育津贴直发至个人,并大幅简化申请流程,不再要求提供准生证、生育服务证、结婚证等材料。
部分地区还在政策覆盖面上实现新突破。浙江省将灵活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全部纳入生育保险范围,个体经营者、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都能享受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和生育津贴保障。目前,全省已有388万灵活就业人员加入保障网。兰州市也积极落实职工基本医保关系跨省转移及生育津贴发放政策,将省外转移人员纳入生育津贴享受范围。
除了生育津贴发放方式的优化,国家层面还加大了对婴幼儿家庭的经济支持。自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直至其年满3周岁。该项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执行全国统一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对于2025年1月1日前出生且未满3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
值得一提的是,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且在认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时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中央财政已设立“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约900亿元,为政策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在统一政策框架下,多地结合实际情况推出形式多样的生育支持措施,形成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例如,上海市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女职工产假社保补贴政策,用人单位依法为女职工落实产假并缴纳社保后,可申请相当于单位实际缴纳社保费用50%的补贴。
浙江省通过“出生一件事”流程集成改革,实现生育相关事项“掌上办”,并将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全面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显著拓宽了保障群体。
瑞安市进一步向多孩家庭倾斜政策红利,对二孩、三孩参加居民医保实行政府全额资助。截至今年7月,当地已有4.9万人次受益,补助总额达2946万元。
此外,北京、浙江等多个省(市)已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取卵术、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核心项目按住院待遇报销,极大减轻了不孕不育家庭的医疗负担。
随着更多地区加快政策落地与服务优化,覆盖全民、贯穿孕产育全周期的生育支持体系正在形成,为实现“生得起、养得好”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此前撰文谈到,生育支持不是消耗性的社会福利或社会负担,而是发展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投资。她强调,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着眼于提高劳动参与水平和质量,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扩大生育投资,将家务劳动和照料行为的外部经济效果内在化。
数据显示,我国照料经济价值约占GDP的25%,其中女性贡献了近三分之二的照料劳动。育儿补贴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是对女性照料劳动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为母婴健康、托育服务、医疗保健和教育培训等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智慧医保”“一卡通办”等数字化手段广泛应用,补贴申领与发放更加便捷,政策落实过程中的技术赋能和用户导向日益凸显。业内专家分析,此类经济支持政策不仅有助于提振生育意愿,也将间接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为相关领域注入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