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持续提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是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业界持续关注的焦点所在。
9月2日,由上海证券报、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主办,昊志机电和广发基金协办的上证投资汇活动在广州举行。与会嘉宾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机遇”为主题,围绕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产业链协同和生态构建以及降低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等话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讨机器人产业链核心技术发展趋势,把脉行业前沿发展机遇。
昊志机电董事长汤秀清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成本高、交期长、服务难等痛点难点。以成本高为例,高端减速器、力矩传感器、编码器等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价格昂贵推高了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昊志机电先后攻克了智能机器人用高性能谐波减速器、高精度编码器、一体化关节模组、六维力传感器、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核心功能部件技术,打破了智能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智能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的全国产化。
在汤秀清看来,硬件是机器人的“身体”,性能提升直接决定其“活力上限”,轻量化小型化设计、动力续航、过载能力等方向是行业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在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瑞松科技董事长、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孙志强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数字化进程已迈上了从无到有的初级阶段,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一是技术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化平台化的延伸,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的协同创新与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市场应用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加速渗透,国产核心零部件的精度、可靠性、寿命等指标上持续进步,获得了更多头部机器人企业的认可和使用;三是产业协同的创新模式不断成熟,上下游的企业从简单的供需关系转向深度绑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战略合作关系。
具体到行业应用,家居制造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较为迫切。弘亚数控董事长李茂洪表示,为了提高行业效率、降低成本,家居制造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大。在解决行业痛点方面,公司控股企业星石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制造了轨道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和上下料机器人,深度融入家居智能生产线,有效助力客户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人均产值,推动家居制造向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升级。
里工实业聚焦离散型场景的交付方案,是广州首家人形机器人主机厂。公司总经理李卫铳从主机厂视角分享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看法。他认为,产品研发阶段需优先保障质量与性能,待产品规模效应形成后,再依托中国企业的量产能力,通过优化生产流程与供应链管理逐步降低成本。机器人的供应链管理遵循“可靠性—性能—成本”的优先级原则:可靠的零部件可避免反复排查问题,减少因故障导致的研发与生产延误,让团队聚焦功能开发与算法优化,确保产品开发节奏;可靠的性能是满足客户需求的关键,供应链企业要满足高载荷、高响应、高精度等要求,为规模化生产和优化成本提供有效保障。
“里工实业2025年的目标是突破1000台机器人交付。现阶段更注重与供应商的协同开发能力,共同定义行所需功能,同时,公司要求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经过长期的稳定性测试,确保交付给客户的产品可靠。”李卫铳说。
通用智能技术,也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非夕科技副总裁陈仙勇表示,非夕科技专注于仿人化通用智能机器人技术的探索,是一家全球技术领先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公司,公司致力于发展两大能力:精细操作的自适应机器人技术和具有泛化能力的具身智能大脑,目前,公司技术已经在大规模制造企业实现部署和应用。
如何降低使用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成本,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对此,陈仙勇认为,在新产品设计阶段,应跳出单一环节局限,从系统性设计的整体视角出发,统筹规划以有效降低成本。
针对当前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产品浪费及不良率较高的问题,陈仙勇说,可以通过强化管理,重点提升产品良率与生产效率,从减少损耗、优化流程的角度,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