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林玉莲记者王文嫣)“两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四周跟无人区一样。黄沙漫天,见不到一丁点绿色。”赵冰清是内蒙古三峡蒙能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蒙能公司”)的综合管理部门人员,他指着远处激动地用手比划。

上证报记者林玉莲摄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成片的光伏板排列整齐,在太阳的照射下泛出蓝色光泽。原本寸草不生的沙漠腹地,一改昔日面貌,竟也长出了绿色植被。
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正是内蒙古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三峡蒙能新能源基地,也是国家首个获批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所在之处。该地“光伏+治沙”的发展模式,推动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成为我国科技治沙的典型样本,为沙漠地带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之路。
沙漠里建起“绿色长城”
大漠无芳草,茫茫一片沙。库布其沙漠位于祖国北疆,横卧在黄河“几字弯”腹地,是我国第七大沙漠,素有“死亡之海”之称。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此地一度成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
沙戈荒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环境严苛、降水少,如何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并防沙治沙、加强生态保护,是当地一直以来思考的难题。
时间辗转至2022年,库布其沙漠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项目获批。
走进项目开发建设方——三峡蒙能公司的工作基地,记者看到,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建设塞上三峡,打造北疆绿色长城”。
“项目总投资797.9亿元,规划建设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支撑性煤电400万千瓦。”三峡蒙能公司的工作人员韩雪清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是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开发建设的全球最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上证报记者林玉莲摄
自此之后,黄沙之地焕发生机,光伏板下萌发绿意,项目光伏治沙面积达到23万亩。与传统的生物治沙方式相比,光伏治沙有何特别之处?
其逻辑在于,板上发电、板下种植、防沙固沙,光伏板覆盖沙地,降低了地表温度与蒸发量,利于作物生长。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研究院陆上能源部副主任陆国成表示,沙戈荒光伏融合是双向过程,需兼顾光伏适应场景与生态治理要求。光伏对植被密度提升、湿度增加、盐渍化减轻、温度降低有促进作用。
治沙成效立竿见影。库布其沙漠治理率从7%跃升至2024年的40%,2025年计划达到50%,预计2030年将达到70%。鄂尔多斯市水土流失面积较1995年减少570万亩,水土保持率提升至61.4%,近10年减少向黄河输沙约3亿吨。

上证报记者林玉莲摄
“光伏板安装以后,效果很明显,没有沙尘暴了。今年降雨降得厉害,无人机撒下的种子长成了植被,更加旺盛了。还有更出乎意料的,在治沙区域中杨紫、柠条、沙棘、四翅滨藜等植物都葳蕤了起来。”据赵冰清观察,远处的沙丘也不再往光伏板这边移动,“感觉它们好像不相干了,跟分了家一样”。
在生态治沙和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基地也正谋划助力地方就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水。韩雪清说:“公司前期在光伏板下种植樟子松等固沙作物,土地条件改善后,再种植红枣、沙棘等经济作物。调动当地农民参与承包经济的养殖工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光伏+治沙”模式改写能源版图
科技点沙成绿,鄂尔多斯探出一条新路子。在清洁能源成为生态修复的“加速器”的同时,当地能源转型也开始提速。
据介绍,大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约4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占比50%以上,新能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6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94万吨。
沙戈荒地区是集中式风、光项目主阵地,也是能源转型关键领域。由此,鄂尔多斯正成为新能源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鄂尔多斯市政府2024年3月发布规划称,除已建、在建和已规划新能源基地外,全市还有新能源开发潜力超2.4亿千瓦,其中光伏可开发规模约2亿千瓦。若考虑光伏治沙助力生态治理修复的效果,在生态红线内探索开展新能源+生态治理试点示范,库布齐沙漠地区还具备开发1.4亿千瓦新能源的潜力。
“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曾是沉睡的土地,曾是生态的短板,但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它正被时代赋予新的使命——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主战场、能源结构转型的压舱石。”内蒙古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大双自豪地说。
在胡大双看来,通过采用新能源与防沙治沙相结合的方式,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工业旅游”的光伏+立体化新型产业模式。
隆基绿能产品解决方案总监王海法介绍,眼前的大基地先导一期项目采用的正是隆基绿能的P型单晶550瓦光伏组件。
“板”下出奇迹,黄沙地里汇蓝海。截至2025年1月3日,鄂尔多斯已建成新能源装机规模1419万千瓦,较2021年翻一番;预计2025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将突破3000万千瓦。
“光伏+治沙”模式也已被纳入顶层设计。今年6月,我国政府印发《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规划到2030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53亿千瓦,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

机器人正在光伏板上作业上证报记者林玉莲摄
记者看到,光伏板下,滴水管铺在黄沙地里,浇灌着周围的植物。光伏板上,智能清扫机器人正在测试清洗功能。一场由科技支撑的能源变革在沙漠腹地上演。鄂尔多斯通过“光伏+治沙”模式,实现生态、能源、经济的多重融合,为同样被漫天黄沙困扰的地区,提供了治理样本。
临别时,赵冰清对记者说,他长期驻扎大基地,继续为先导一期项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