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强势反弹,在岸与离岸市场双双创下多个月以来新高。步入9月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有所回调,但整体仍高于上周升值前的汇率水平,彰显人民币汇率韧性。
人民币升值有多重因素。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稳步改善是人民币走强的根本支撑。展望未来,人民币仍有升值空间,政策引导、结汇盘动向与海外货币政策变化等因素将成为影响其后续走势的关键。
波动中显韧性
上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走强,截至8月29日收盘,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月22日的7.1805升值至7.1330,创下近10个月以来新高。此外,8月28日深夜,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直线拉升,一度触及7.1182元,涨超340点,创下2024年11月6日盘中新高。
这两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回调,截至9月2日16时30分收盘,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报7.1476,整体仍高于上周升值前的汇率水平。
纵观整个8月,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幅达0.83%,逆转了7月跌势,并录得3个月来最大升幅。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幅达到1.21%,创下2024年9月以来单月最大涨幅。
与此同时,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由8月22日的7.1321升值至8月29日的7.1030,单周接连升破7.12、7.11关口,较年初升幅近1.2%,创2024年11月6日以来新高。
“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快速走强,有一种‘补涨’的味道。”汇管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告诉记者,年初以来,美元指数跌幅已经超过10%,而人民币升值幅度为2%至3%,明显落后于全球其他非美货币,因此在多重因素利好之下,这种“补涨”构成了本轮升值的直接原因。
基本面改善是根本支撑
深究上周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走强的核心动力,赵庆明表示,中国经济基本面整体形势改善对人民币汇率构成的支撑,是最根本的原因——今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5.3%。
近期,多家国际投行在研究报告中,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全年增长的预测,同时对中国资产的配置建议也从中性转向“超配”。展望未来,外资认为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积极变化,市场力量开始加速推动人民币走强,出口表现强势以及全球对配置中国权益类资产的偏好上升或均为推升人民币汇率的催化剂。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经济基本面出现企稳迹象,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消弭,资本从今年4月开始从流出转为流入中国——人民币升值已‘蓄势’数月。”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易峘在研报中表示,银行代客结售汇从今年4月开始转为顺差,且顺差规模持续走阔,显示跨境资本流动开始支撑人民币汇率升值。
A股市场的亮眼表现也吸引外资以“真金白银”加码中国资产,从而推高人民币汇率。高盛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是8月全球对冲基金净买入量最大的市场。
当前,国际外汇市场的均衡力量正在发生改变,对冲基金加大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看涨期权的押注。新加坡交易所衍生品数据显示,投资者的目标价位是到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至7.0以上。
将逐步企稳升值
人民币汇率的后续走势能否持续发力?
当前,市场共识倾向于认为人民币汇率将逐步企稳升值,尽管对具体升值幅度和点位预测不尽相同。
招商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张静静称,9月是关注人民币汇率能否“破7”的第一时间窗口,若9月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后美元有所弱化,人民币汇率升值前景或逐渐明朗。
华泰证券认为,人民币汇率有较强的基本面支撑,仍有进一步升值动力,维持12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至6.98的预测。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趋势变化还会受到两个不确定交易因素影响,可能放大汇率波动。其中之一就是积压待结汇盘的潜在释放。
去年,人民币曾因“待结汇盘”集中释放而出现快速升值。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在研报中表示,在人民币短期升值预期升温的背景下,预计2025年四季度结汇资金或迎来集中释放。但是,今年与去年不同之处在于出口企业加强了汇率套保,预计结汇潮或以比2024年更加缓和的方式展开。
此外,人民币汇率仍需关注中间价指引。芦哲称,汇率政策管理仍然遵循“底线思维”,既要防范一致性贬值预期,又要防范一致性升值预期。展望未来的汇率走势,中间价仍是重要的观察变量,预计即期汇率与中间价或在7.10点位实现“三价并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