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融资产”)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2025年上半年,中信金融资产实现归母净利润61.68亿元,同比增长15.7%,剔除金租出表影响后同比增长27.5%。
在业绩发布会上,公司管理层围绕公司市值表现、房地产领域风险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中信金融资产2025中期业绩发布会现场(杨洁/摄)
良好市值表现受内外因影响
业绩是股价的基础。中信金融资产总裁李子民表示,2023年公司经营业绩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则取得了近6年来的最好成绩,今年上半年主要指标超预算完成,展示了强劲连续的发展态势。反映到股价上,2024年公司股价全年上涨62.5%,今年上半年又大幅增长96.92%。今年公司2月份入选恒生综合指数等7项指数,8月份入选MSCI中国指数等国际资本市场重要指数,应该说三年的综合业绩表现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对于公司市值的良好表现,管理层认为是内外部两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部是指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下,市场对中国资产的重估,对不良资产行业价值带来重塑。
内部则是指公司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内在价值的挖掘,以今年上半年的经营管理为样本,有几个重点:一是主要经营指标数据明显改善。二是主业核心能力,即不良资产主责主业是主战场,也是“护城河”。公司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债权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前列。2025年上半年,已实现收益16.9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0.8%。收购处置类不良资产债权余额约1906.33亿元,处置不良资产包129.41亿元。盘活纾困业务实现收入42.27亿元,同比增长65.5%,新增投放389.25亿元,同比增长43.6%。这些数据说明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韧性。三是高质量的风险防范和化解。加快存量风险项目处置,向存量要效益;在增量上严控新增风险,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有效提高投后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方面发力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
房地产领域一直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谈及房地产领域风险,中信金融资产副总裁杨毅表示,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风险化解需求迫切。公司聚焦房地产领域风险化解,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和金融救助功能,服务“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使命。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中信金融资产累计投放房地产纾困项目93个,总规模559亿元,累计实现保交房7.59万套,带动2630亿元货值项目复工复产,推动金融机构风险化解超过732亿元。具体来看,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发力:
一是积极支持“保交楼”,坚守民生底线。公司通过债务重组、增量注资、代管代建等方式盘活问题项目。
二是扎实推进地产盘活,改善城市风貌。助力盘活核心区域“烂尾”项目,灵活运用收购违约债券、投放共益债等手段激活资产价值,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三是创新产融化险模式,发挥集团协同优势。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并举优势,主导形成“增量投入重组盘活+信托隔离+代管代建运营+资金监管”的中信特色协同化险模式。
杨毅表示,下一步,中信金融资产将依托中信集团协同赋能,为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