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扎根大连的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杨集团”)作为国内知名老牌服装企业,正以智能工厂为核心,实现从“规模生产”到“定制交付”的跨越。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这家创建于1979年的企业,探寻其如何凭借数字化改造,破解“一人一版”定制难题,实现全球高效交付,为辽宁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提供范本。
智能工厂筑基:数字化改造破解定制生产痛点
走进大杨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没有传统服装工厂的嘈杂拥挤,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设备有序运转的场景:智能悬挂系统载着面料精准穿梭于各工序,自动裁床根据数字版型高效切割,RFID芯片实时追踪每一件定制服装的生产进度——这是大杨集团自2016年启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的全新生产图景。
“过去面对定制产品‘品类多、批量小、周期短、高品质’的特点,传统生产模式效率低、返工率高,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定制需求。” 大杨集团生产负责人介绍,为推进“大杨定制全球化战略”,企业确立了“试点先行、分步推广”的改造路径,先以大连贸大时装有限公司为试点,打造智能柔性定制工厂,成功后又相继改造洋尔特西装、格尔特衬衫两座智能工厂,如今三座工厂均获“国家先进级智能工厂” 称号,集团智能化定制生产规模已达200万件/套。
在改造过程中,大杨集团围绕定制生产全流程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 “智能悬挂式高速分拣与存储系统” 获中国服装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采用双轨设计、单件流水模式,智能裁剪生产线运用国际先进3D投影技术,按CAD版型数据处理系统传输的尺寸,实现 “一衣一款”精准切割,相比传统裁剪节省10%-30% 用料成本;智能仓储系统可存储各类服装4.9万件,入库效率达1000件/小时,分拣效率超1000套/小时,通过分列式设计与算法优化,实现多通道并行管理,满足全球定制订单“多客户、多品类、严交期”的需求。
“一人一版”落地: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全链条
“从客户下单到服装交付,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数字链路精准衔接,这是我们实现‘一人一版’的核心。”大杨集团技术研发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Ustyylit(优思达)服装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介绍,这一自主开发的平台,是支撑全球定制业务的 “数字大脑”。
该平台整合36个系统模块,涵盖智能量体、订单数据采集、面辅料共享库存、版型数据处理、智能剪裁、柔性智能吊挂、MES生产执行、智能仓储分拣等全流程功能。记者在平台操作界面看到,海外客户可通过多语言入口录入量体数据,可视化选择款式、面辅料与配饰;数据上传后,平台自动匹配版型库资源,结合客户尺寸进行智能调整,生成专属版型数据;随后,数据同步至智能裁剪、缝制等设备,驱动生产线启动定制生产,同时与面辅料供应商、检测机构、物流端实现数据共享,确保全链条信息畅通。
为保障“一人一版”的精准性,大杨集团将客户订单中的产品类别、尺寸、面辅料信息、版型工艺图纸等全部导入RFID芯片,让芯片成为“随身说明书”,贯穿裁剪、缝制、检验、仓储等每一道工序。
“过去人工记录易出错,现在通过RFID技术,每一件服装的生产信息都能与订单精准匹配,返工率下降了近三成。”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目前,大杨集团拥有全毛芯、全手缝等多项核心技术,旗下5家高新技术企业、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持续为定制业务提供技术支撑,确保“一人一版”不仅能实现,更能保证高品质。
全球交付破局:营销网络与数字化能力双轮驱动
在大杨集团总部,一张覆盖27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地图显示屏格外醒目——美国、加拿大、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主要市场,均布有大杨集团的单裁合作店面,总数已超千家。
“我们年定制产品数量达200万件/套,能提供西装、衬衫、休闲装、大衣、风衣等全品类定制服务,这背后是数字化能力与全球网络的协同。”营销负责人表示。
从贴牌生产到全球定制,大杨集团的转型并非偶然。面对全球服装个性化需求提升的趋势,尤其是欧美市场对西装合体性、个性化的高要求,大杨集团依托数字化改造形成的“敏捷制造能力”,实现了“小批量、快反应”的生产模式:客户在海外店面下单后,量体数据通过优思达平台实时传回国内工厂,最快7天即可完成生产并通过国际物流送达客户手中。这种高效交付能力,让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克劳斯·施瓦布等国际精英成为其品牌 TRANDS(创世)的忠实客户,也让大杨集团的定制业务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大杨集团的转型案例已成为中国企业战略创新的经典,相继被清华大学、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收录。如今,在“品牌大杨、定制大杨、数字大杨、绿色大杨、文化大杨”的“五个大杨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指引下,这家老牌服装企业正向着“打造世界最强服装定制平台和国际一流服装品牌”的目标迈进。
“辽宁正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这为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环境。”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智能工厂建设,拓展全球定制网络,以“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的企业精神,为辽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更多 “服装行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