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真实需求方能扩大服务消费
来源:证券时报
商务部日前指出,将于本月出台扩大服务消费若干政策举措。事实上,今年以来,宏观逆周期调节政策持续向服务消费领域倾斜,体现出在消费形态逐步转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过程中,宏观政策着力点的转变。
通常而言,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更高,居民收入预期和增速变化对其影响更大。从近一段时间的消费趋势看,服务消费领域并非缺乏需求或支出,而是要通过恰当的场景和优质的供给匹配上消费群体不断更新的消费理念。
诸如“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跟着游戏、电影去打卡”等现象层出不穷,这是青年消费群体,尤其是“Z世代”的典型消费观念,即愿意为兴趣爱好和情绪价值买单、向内寻求悦己消费,这一点在今年现象级消费商品“LABUBU”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只不过,在接受情绪溢价的同时,消费者也在关注更极致的性价比,呈现出“该花花,该省省”的消费偏好。
因此,当前要聚焦于解决优质服务供给短缺的矛盾,通过“对外开放、对内放开”,一方面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引入更多模式成熟、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减少国内市场的限制性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优化监管模式等,激发市场竞争活力,丰富服务供给。
不过,这些“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的举措更多偏向于长期改革,即通过释放制度红利,从根本上畅通服务消费循环。因此在具体政策落实层面,还需要短期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适时推出,立竿见影地让外界感知到政府部门提振消费的力度和决心。如近期财政部等部门推出的“双贴息”政策备受瞩目,就是因为有财政资源发力,“四两拨千斤”地撬动金融资源,通过二者协调配合切实降低消费者、经营者的融资成本,并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消费领域。总之,无论长期改革还是短期调节,都需要在落地过程中持续关照人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消费者的实在获得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评论该主题
帖子不见了!怎么办?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