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这是上合组织峰会时隔7年再次回到中国,也是峰会首次落地天津。共有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莅临参会,这是上合组织成立24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
在本届峰会上,中方宣布:计划在有需要的成员国实施1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今年年内向成员国提供2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未来3年对银行联合体成员行新增发放100亿元人民币贷款;从明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将上合组织专项奖学金名额翻一番,实施上合组织博士生创新培养计划,共育学术科研卓越人才;未来5年,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苏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届上合峰会的隆重召开有双重意义:其一,上合组织践行联合国宪章精神,强调互信,奉行多边主义,坚持多边协商、坚持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上海精神”体现了联合国的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动荡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上合组织树立了和平与发展的典范;其二,上合命运共同体为成员国谋发展、为人民谋福利,今年上合峰会的务实合作成果应成为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献礼。
据外交部消息,在本届峰会上,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天津宣言》,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发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关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声明,通过加强安全、经济、人文合作和组织建设等24份成果文件,为上合组织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成员国领导人还共同见证上合组织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信息安全中心、禁毒中心揭牌。会议一致同意接收老挝为对话伙伴,决定由吉尔吉斯斯坦接任2025至2026年度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
首次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上合峰会的东盟秘书长高金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本届上合峰会取得一系列成果,将为本地区和全球的和平与稳定贡献积极力量。他说,当前的国际形势已经充满太多不确定性,希望上合组织能够为区域合作带来可预测性和稳定性。特别是,随着上合“朋友圈”不断扩大,上合组织应为建立一个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公正的多极世界体系而努力。
上合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创始成员国为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1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2023年,伊朗加入。2024年,白俄罗斯加入,成员国增加至10个。此外,该组织有阿富汗、蒙古国2个观察员国,以及10多个对话伙伴。
上合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峰会
8月31日晚,出席此次上合峰会的外国领导人全部抵达天津。伴随着各国名曲音乐,中外领导人在梅江会展中心留下了一张巨大的“全家福”,海河之滨也进入了世界瞩目的“上合时刻”。
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古丽娜尔·沙伊梅尔格诺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书面专访中表示,天津峰会是上合组织在复杂全球局势下深化合作、推动区域繁荣的重要契机。如今,上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已增至10个,这些成员覆盖了关键的过境走廊、能源系统和市场,有望为区域稳定和发展注入新动力。本届上合峰会创纪录的规模“凸显了上合组织在地缘政治紧张的情况下日益增强的召集力”。
谈及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作用,高金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上合组织内扮演着重要的领导角色。“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实力以及外交影响,中国已成为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并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东盟一直支持的方向。”
今年是白俄罗斯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参与峰会。白俄罗斯外长雷任科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上合组织不仅是安全合作平台,更是加强经济韧性、促进多极化和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机制。在新的形势下,上合组织有望进一步推动各国在金融、物流、农业、文化等领域的务实合作。该国对全程参与上合峰会的讨论充满期待,也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该国作为交通物流枢纽和粮食供应大国的优势深化同其他国家的合作。
自成立以来,上合组织始终秉持“上海精神”,不断巩固政治互信,持续增进睦邻友好,共同守护地区安全,切实加强务实合作,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2024年9月在吹风会上指出,“上合组织大家庭”已覆盖三大洲26个国家,总面积超过3600万平方公里,占亚欧大陆65%以上,成员国人口超3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2%,成为当今世界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分析认为,此次峰会不仅展现了上合组织在区域合作中的强大凝聚力,更彰显了“全球南方”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力量,为推动全球和平、稳定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全球南方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快速崛起,更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而这迫切需要构建自主发展理论支撑。
李小云认为,全球南方的整体兴起以及相互间日益成熟的合作网络,正为全球南方重塑发展话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方提出“全球治理倡议”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在世界动荡变革之际,上合组织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的重任。在峰会上,各方一致表示,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成员国要加强战略协作,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反对单边霸权、反对保护主义,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9月1日下午,中方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引起国际舆论广泛讨论。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后的又一中国倡议,强调要确保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平等统一适用,不搞“双标”,不将少数国家的“家规”强加于人。
白俄罗斯外长雷任科夫对这一新倡议给予高度评价。“这个倡议对我们来说非常有意义,中国对国际社会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并且展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致力于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做出重要贡献。”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这个倡议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节点下,如何推动更加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是一项重要课题,中方对此提出了基于深厚文化积淀的‘东方智慧’。”
不仅如此,他补充道,这个倡议是前三大中国倡议的延伸,不仅维护了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增强其权威性和有效性,还反映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心声,不仅针对传统领域如经济金融,还针对AI全球气候变化等新领域,彰显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四大倡议可以被视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大支柱。
中国在上合组织内发挥关键领导作用
自2001年成立以来,中国曾四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2001年、2006年在发源地上海,2012年在北京,2018年在青岛。今年是上合组织峰会第五次回到中国。
在天津峰会上,中方宣布,将成立中国-上合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并在未来5年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中方愿同各方共同建设好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欢迎各方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请有条件的国家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副秘书长许昌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上述成果紧紧契合“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充分回应上合组织国家拓展经贸合作、维护经济安全的迫切诉求。
具体来看,他认为,上合组织国家在能源、绿色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加强协同,有助于进一步打破贸易壁垒,形成硬联通与软联通相互支撑的一体化网络。科技创新中心有望成为新兴技术规则制定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合作将增强区域人才竞争力。
同时,他指出,“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是推动区域能源转型、深化绿色合作的关键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模式的系统性重构。同时,中方提出共建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开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邀请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是深化区域科技合作战略伙伴关系的关键举措,通过开放基础设施、共享技术标准,构建上合组织科技发展共同体。
至于中方提出要“尽快建成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的呼吁,他认为,这将有利于充实成员国经贸合作的载体、路径和内容,进而保障各国和区域经济安全。
“这些举措再次充分体现中国在提供公共产品、引领规则标准、培育发展动能方面的大国战略担当,为上合组织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将为全球治理提供‘非西方中心’的实践样本。”许昌志说。
近5年来,中国同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接连突破3000亿、4000亿、5000亿美元,地区深度互联互通格局正在形成。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约5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7%。中国自其他成员国进口原油、天然气、煤炭近900亿美元,进口农产品136.6亿美元。同时,中方向其他成员国出口机电产品2100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和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投资和产业合作稳步发展。目前,中国企业在其他成员国设立的企业超过3000家,年均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万个。”商务部合作司司长张力8月27日在上合组织经贸合作专题吹风会上说。
上合组织前秘书长诺罗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上合组织的深度对接,成员国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互补、经济共赢,还将为区域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下一代的福祉和长远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