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是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落地的首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上海多家银行网点了解政策开闸的情况。
记者从银行工作人员处得知,在申请个人消费贷款贴息之后,客户需要使用放款账户进行消费,以便系统自动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进而银行自动开展贴息。但也不排除系统识别失败的情况,这时建议客户保留消费发票,然后向贷款经办行申请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予以贴息。
9月1日,上海正逢雷雨。可能是天气的原因,部分网点略显冷清,现场只有工作人员,不过记者还是小有收获。
某民生银行支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于今日(9月1日)生效,可以申请办理。但由于落地首日,前来网点现场咨询的客户应该并不多,在记者以客户身份询问时,她一边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材料,一边回答记者的疑问。记者从这位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年贴息比例为1%,且申请贴息的个人贷款只能用于消费。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等指定领域消费。
当记者同样以客户身份咨询某交通银行支行网点的个贷经理时,对方表示:“如果你的资质非常好,最低可以申请利率3%出头的消费贷,对应贴息后利率为2%出头。”至于具体的利率,她指出,客户可以用手机扫描个贷经理提供的二维码进一步查询。
在进一步的走访中,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均告诉记者,需要使用放款账户进行消费,以便系统自动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进而银行自动开展贴息。
招商银行的工作人员还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即建议保留消费发票,倘若系统未能识别账户中消费交易信息,可前往线下网点提供消费发票申请审核,审核通过后也可享受贴息。
记者注意到,在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落地前夕,针对客户关心的贴息政策实施细节,多家银行已先后发布了相关问题解答。在贴息的申请流程上,多家银行指出,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便利并简化操作流程,客户申请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的程序与普通贷款程序相比并无明显区别,系统可自动识别账户消费交易信息,并自动开展贴息操作。
部分银行表示,对系统未能识别的,客户可通过提供与贷款使用相对应的真实消费发票的方式向贷款经办行申请人工审核,审核通过后,予以贴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手机银行尝试申请个人消费贷款时,发现了两个值得留意的地方:一是部分银行(如招商银行)的贷款申请页面会出现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补充协议选项可供勾选;二是部分银行(如浦发银行)在选择享受贴息后,会在还款计划中列示每期的应还利息、贴息前利息以及财政贴息等金额信息。

图片来源:浦发银行手机银行App截图
签署补充协议是在多家银行申请贴息时绕不开的环节,根据华夏银行手机银行展示的《个人信息(敏感信息)处理授权书(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专用)》,该授权书主要用于授权银行通过行内系统等渠道操作客户部分个人信息,以识别账户中个人消费贷款实际用于消费的交易记录,汇总、核实满足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条件的消费金额,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相关业务。不过,多家银行也作出提示,补充协议主要供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专用,如客户未签署补充协议、授权查询,不影响客户正常申请、使用银行个人消费贷款。
至于如何查询贴息金额,多家银行表示,客户在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后,可通过银行的个人手机银行App或者小程序自助查询。部分银行也会在客户扣款时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方式告知客户贴息金额。像前面提到的浦发银行,则直接将贴息金额信息展示在客户的还款计划页面中,贴息前后的差异一目了然。
记者在浦发银行尝试申请的消费贷金额是5万元,年利率(单利)3.1%,借款期限1年,正常计算下来,如果按照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还款方案,每月需要偿还利息129.17元。在财政补贴1%比例之后,年利率(单利)变成了2.1%。手机银行显示,这时每月需要偿还的利息变成了87.5元,相较于贴息前每月减少了41.67元,全年节省利息约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