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号称“鱼米之乡”,这一美称是可以具象化的:论鱼,江苏的淡水鱼和海水鱼种类都极其丰富,其中太湖银鱼、长江刀鱼、长江鲥鱼、吕四带鱼等均为地方特产。苏帮菜中的松鼠鳜鱼以及淮扬菜中的软兜长鱼皆是名菜。论米,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江苏有其二。淮安大米、苏州大米、射阳大米、阜宁大米、兴化大米、姜堰大米、东海大米、海安大米、如东大米等都名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或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名录。
特产解读不是诠释“鱼米之乡”的唯一路径。从城镇到乡野,一处处含有“鱼”和“米”的地名洒落在江苏大地上,见证岁月沉淀,成为乡愁承载者。
江苏沿海、沿江之地常常把河流叫作“港”,当“港”与鱼文化交融在一起,一条条富有地方地名特色的河流在平原地带流淌开来:江阴鲥鱼港、射阳芦鱼港、大丰鳓鱼港、东台鳅鱼港、泰兴花鱼港、海安花鱼港……这些充满鱼趣的地名,让人仿佛能听见鱼儿跃出水面的欢快声响,看见粼粼波光中鱼群游弋的流畅画面。在江南,很多河流叫作“浦”“浜”“泾”,常熟还有更小众的“滃”。太仓鲶鱼浦、江阴青鱼浜以及常熟西白鱼滃延续着江南水乡的旧时记忆,而昆山历史上的“鱼池泾”如今已升级为地铁站之名。
太湖平原的湖荡中有着丰富的本土渔业资源,甚至有的湖泊直接以“鱼”命名,如鲶鱼荡、白鱼荡、泥鱼荡、金鱼漾都是如此。位于吴江的三白荡,表面上看湖名没有“鱼”字,但“三白”之名其实是头白、骨白、鳞白三种鱼类的特称。而在江苏大江极东之地,大海极南之所,启东的带鱼沙犹如一尾银刀劈开江海,将鱼汛丰饶的传奇嵌入地名中。
“鱼”地名不仅印证着物产丰富,还是本土历史文明的见证者。《红楼梦》开篇便提及苏州阊门,称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随后又谈及阊门外的虚构地名十里街、仁清巷。而真实的阊门外有个占鱼墩,曾是苏州繁华之所在。如今的占鱼墩附近就有一处景观石,上面便刻录着曹雪芹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鱼”地名不仅连接着苏州的富贵之气,还充盈着“仙气”:干将河上有一座乘鱼桥,“琴高乘鲤”的著名升仙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里。
“米”地名同样大放异彩。在江苏水乡,以“米”“粮”命名的水体很多,如常熟黄米泾、太仓白米泾、东台白米河、涟水米粮河、淮安柴米河、泰州稻河、无锡白米荡等。洪泽湖畔有一条渔粮河,更是把“鱼”和“米”元素都融入了河道称谓中。其实,很多河流在以前就是运粮的通道,有的直接被称为运粮河或者漕河。苏州、无锡分界处的漕湖是个小型湖泊,同样因运输漕粮而得名。
南京谷里街道可能因盛产稻谷而得名,泰州白米镇之名源自历史上的贡米。实际上,名称中看似没有“米”“粮”“谷”字样的太仓、常熟、大丰、阜宁,也都寄寓着对粮食丰收的农耕文明崇拜。
粮食地名还延伸进旅游景点。作为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原型场景的万盛米行,依旧在甪直古镇散发着怀旧意蕴,而昆山陆杨粮仓已从承载江南农耕文化记忆的历史建筑升级为文旅新地标,位于宿迁的中国粮食博物馆则通过现场体验方式进行着对传统粮食产业的权威叙事。
带有烟火气的“鱼”地名与“米”地名既是“鱼米之乡”形象的朴素记录,也称得上是江苏水乡文明传承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