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满满,这场论坛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要点梳理清楚了。
2025年8月30日,由广东省委金融办主办的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全面合作发展”。
论坛广邀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和金融业界的嘉宾,围绕主题多维度、全方位研讨交流。
张军扩:科技创新需从“跟随”转向“前沿”
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张军扩表示,影响“十五五”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分别是:“一是有效提升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加快形成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持续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二是有效恢复房地产市场信心,释放正常住房需求,加快形成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三是促进更快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增强前沿创新能力,为更长时期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关于如何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问题,张军扩表示,当前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也面临阶段性变化,过去的创新整体而言,主要还是属于跟随性、改善性的创新。因此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在于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要着力解决技术自主问题。二是着力解决基础研究相对不足与增强长期科技发展后劲的问题。
李东荣:五方面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区域,金融业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跨境金融服务作为连接大湾区金融市场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市场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金融的发展,李东荣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深化监管协调合作,稳步推进政策落地实施;二是推进跨境金融相关规则标准的衔接与互认;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四是加大金融科技的应用,不断提高跨境金融服务水平;五是着力打造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样板。
李东荣表示,促进数据的合规有效利用,是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强跨境数据的全链条监管,防范数据跨境流动风险。金融科技应用为跨境金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要加大科技金融在跨境金融方面的应用,借助金融科技赋能跨境金融服务的创新突破。
黄洪: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大湾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黄洪表示,对外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关键一招还是要深化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黄洪建议,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战略纳入到国家发展规划中,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并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大湾区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尽快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统一金融市场对内开放,这是对外开放的前提。”黄洪表示,目前大湾区各地的金融业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然存在着市场分割、监管差异等问题,建议打破大湾区的行政壁垒,保持金融政策的一致性,实现三地金融市场的相互开放,推动金融市场大扩容。此外,黄洪还表示,大力支持先行先试,政府相关部门可赋予大湾区更多的改革试验权,在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跨境金融等方面大胆探索和尝试。
王一鸣:大湾区要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目前大湾区科技创新进入活跃期,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然而其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大湾区需要从协同创新转向创新集群,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他认为,最关键是要增强原始创新动能,为增强国际竞争主动权提供支撑。目前,大湾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突破4%,仅次于北上,专利授权量跃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动力源。另外,大湾区应从协同创新转向创新集群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金融体系需匹配不同阶段企业的需求,从制度上拓展金融企业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
丁志杰:在全球经贸重构中把握大湾区金融开放新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贸格局加速重构,粤港澳大湾区应在这一进程中积极作为,深化高水平金融开放,努力在国际竞争中树立标杆。
丁志杰表示,大湾区是我国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试验田。未来应突出三方面:一是注重错位发展,推动湾区内城市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共赢;二是深刻理解“面向世界”的双重含义——既要“引进来”,通过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也要“走出去”,在国际上树立标杆;三是依托大湾区的区位与制度优势,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
姜波:金融监管总局将从三方面推进大湾区金融合作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姜波表示,金融监管总局持续加强内地和港澳金融领域的合作,推进大湾区的金融改革创新,在港澳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化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陆续出台金融支持大湾区政策、监管合作不断深化等多个领域取得进展。
其中,允许港澳银行内地分行开办银行卡业务,降低港澳金融机构参股内地保险公司的标准,鼓励港澳银保机构在内地市场进一步发展,目前已完成相关法规修订工作,进入了实际的操作阶段。另外,目前大湾区和港澳的监管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推进银保规则衔接和技术对接,后续将进一步扩容。
姜波介绍,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从提升双向开放、提升大湾区金融服务便利性、筑牢风险防控三方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合作,努力把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提到面向世界的最高水平。
黄善文:推动国内外头部基金在澳门落户
澳门金融管理局代主席黄善文表示,澳门将以制度完善与平台互联为抓手,推动一批国内外头部基金在澳门落户,做强长期资本管理与跨境资产配置能力。
黄善文介绍,近期,财政部及广东省先后在澳完成发债,市场反应良好。下一步,澳门将鼓励更多大湾区企业利用澳门市场融资,并借助“港澳—CMU”互联优势,吸引葡语国家与国际投资者,发挥“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作用。
在基金业方面,澳门已完成《投资基金法》修订,将于明年1月1日生效。澳门金管局将联动粤港澳相关机构,完善营商制度、法律架构、税务与人才配套,推动一批国内外头部基金落地,带动私募股权、母基金与跨境资管协同发展。
陈维民:鼓励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海外业务总部及企业财资中心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陈维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产业链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内地特别是大湾区的实体和金融企业正走向国际市场。香港积极发挥其国际化、市场化的平台优势,在继续助力内地“引进来”的同时,强化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功能。
陈维民表示,积极鼓励内地企业在香港成立海外业务总部和企业财资中心,集中在港管理境外业务,有效统筹海外资金的调配。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安排不断升级。香港金融管理局与内地监管机构共同推动“南向通”,将投资者范围从原来的银行类机构扩大至各大券商、基金、保险、理财四类非银机构,为“南向通”注入新动能。去年推出“跨境理财通2.0”政策框架以来,市场反应积极。截至今年6月底,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超过16万人,是“跨境理财通1.0”时期的两倍多。南向通方面,投资者的持仓市值超过160亿元人民币,比“跨境理财通1.0”期间增长了两倍。
陈翊庭:多项互联互通优化措施在筹备中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目前,新经济公司已经成为了香港新股市场的融资主力军,至少六成的新股融资额来自医疗健康、新能源和TMT等新经济行业。这背后,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大大提升了香港新股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今年1—7月,香港新股市场共融资1279亿港元,全球排名第一。目前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公司,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大湾区的高科技企业。
陈翊庭透露,目前,正在与沪深交易所就沪深港通纳入REITs、引入大宗交易机制以及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交易等优化措施进行紧密合作,希望可以尽快落实,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选择和便利。
在加强金融合作,携手利用金融科技方面,陈翊庭介绍,在共建深港通的过程中,与深交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延伸到了金融科技领域。比如,正在与深交所合作建设香港交易所综合基金平台,这个平台将有助于拓宽香港基金的分销网络、提高市场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另外,港交所利用大湾区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深圳设立的子公司——港交所深圳子公司,目前已经有200多名员工,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可以为集团提供各种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