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个高密度农业生态气象减灾网络体系,即“保防救赔”一体化新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在广西崇左落地。
崇左是我国糖料甘蔗的主产区,甘蔗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甘蔗的生产过程极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冲击,给蔗农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此次建成的“保防救赔”一体化新型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正是针对这一痛点提出的创新解决方案。该项目通过引入航天科技及先进气象服务技术,全面提升农业风险减量管理能力。
这是我国农业保险领域迎来重大创新突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聚焦乡村全面振兴重点领域,我国保险机构勇担使命,以体制机制的革新破局,以产品服务的创新赋能,为“三农”发展织就一张愈发坚实的风险防护网。
全流程风险管理
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在崇左建成的“保防救赔”一体化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中,人保财险农业气象减灾网络体系可实现对农业气象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灾害发生过程的实时精准监测和数据采集,为农业保险提供从承保前的风险识别与定价,到灾中的预警与防灾减损,再到灾后的精准定损与快速理赔的全流程科技支撑。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保险事后补偿的局限性,将保险服务前置化、全程化、精准化,通过“科技+保险+服务”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从“被动赔付”向“主动风险管理”转变,让农业保险成为保障国家食糖安全、稳定农民收入的坚实屏障。
“有了这样的保险,我们种植甘蔗就有了底气,心里更踏实了。”崇左市种植户王大爷如是说。
不仅是人保财险,其他保险机构也纷纷加大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共同推动我国农业保险从单一的风险补偿工具,向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综合服务商加速转型。
以中华财险为例,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深度参与农村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与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出农业保险业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路径。
在新疆,为有效应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中华财险石河子分公司与当地政府携手推出“保处联动”系统平台,利用大数据整合畜禽养殖信息、无害化处理信息、保险理赔和监督管理数据信息。平台运行一年多来,杜绝了当地病死畜禽自行处理现象,已实现全部由无害化处理企业集中规范处置,取得良好成效。
“不论是人保财险的‘保防救赔’,还是中华财险的‘保处联动’创新实践,都是当前农业保险从传统的事后补偿向全流程风险管理转型的重要体现。”中国农业大学经管院教授杨汭华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被动的保险赔付转向主动的风险控制,不仅能够降低灾害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增加农民获得感,还提升了农业保险的服务效能,更强化了其作为农业“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科技赋能
农事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当前,我国保险机构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保险产品设计、核保理赔、风险控制等全业务链条,不断增强农事服务能力。
作为我国农业保险先行者,中华财险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数字化运用范围,积极探索智慧农险服务,通过搭建中华智翼无人机平台,真正形成“天空地一体化”农险遥感应用能力,为实现农业保险“双精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新疆,为有效降低干旱、冰雹等频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中华财险新疆分公司在积极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空域申请及批复系统建设的同时,在多个兵团师部创新推出“人工防雹作业空域一键申请系统”,为气象部门提供智能化支持,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申请流程繁琐、耗时长、易错过最佳防雹时机等问题,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
在四川射洪市,国寿财险落地智慧农业风险防控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模型与卫星遥感联动,实现天气预测、温度监测、湿度调控、土壤墒情分析、灾害趋势研判等功能,为农业生产护航。
在内蒙古,近期的强降雨天气导致农作物受损严重。灾情发生后,承保机构借助“无人机+人工智能定损”快速核定农作物受灾情况。截至目前,当地保险机构已支付相关赔款3.89亿元,涉及农户14.73万户。
“农业保险长期面临风险难量化、损失难评估、服务成本高等痛点。”杨汭华表示,对此,保险机构积极实践落地“保险+科技”服务模式,利用卫星遥感、遥感+AI、物联网与智能设备、智能防灾平台等推动保险服务精准化,通过不断破解这些难题,增强了农业保险业务能力,提升了农业保险服务价值。
在致力于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农业科学研究和地理信息服务的航天信德智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戴维序看来,在科技的助力和赋能下,农业保险的精准承保理赔将实现质的提升,效率和准确率大幅度提高,且成本得到显著降低,农民的保障和获得感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