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为金融业发展绿色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扎根县域的金融毛细血管,农村中小银行肩负着连接生态资源与经济价值的重要使命,是推动“两山”理念在基层落地的重要力量。
农村中小银行生于县域、长于县域,天然具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区位使命。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银行能够激活沉睡的生态资源,形成“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金融盈利”的良性循环。
农村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具有独特优势。如地缘贴近性使其深谙本地生态资源禀赋,能精准识别融资需求;相较于大型银行,农村中小银行层级少、审批快,可快速设计个性化方案;政企协同性则有助于推动金融资源与政策资源高效对接。
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县域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一定挑战。如绿色项目识别难度大、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绿色专业人才缺乏等。农村中小银行应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素质。此外,针对部分经营主体绿色意识薄弱、对绿色贷款意愿不高的情况,可联合政府、企业开展“绿色转型培训班”,邀请专家讲解环保技术与长期收益的关系;选取成功转型的合作社、农户作为典型案例,通过短视频、乡村广播等方式增强示范效应,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当前,国家“双碳”目标、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中小银行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一是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如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再贷款,以及地方政府的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政策,降低了绿色金融的经营成本。二是市场需求扩容,“双碳”目标推动县域绿色产业加速发展,乡村振兴催生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带来大量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融资需求,为农村中小银行开辟了“绿色发展新蓝海”。
因此,笔者认为,农村中小银行应主动作为。一方面,加快产品创新,针对县域经济特点设计更灵活的绿色信贷产品,真正让“绿色红利”惠及最基层的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探索“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组合模式,为绿色项目配套保险保障,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合作,提升贷款覆盖面与企业获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