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佛山现在来到了变道期”“讲好年轻人的故事,让全国的青年和佛山双向奔赴。”“具身智能训练离不开制造业的场景,佛山在这一方面是最全面的。”产业升级、城市品牌、人文经济、具身智能……这些高频词共同指向一座城市的“二次创业”。
8月29日,佛山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十五五”规划专家座谈会举行。会议现场,毛艳华等116人被聘任为佛山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他们将在未来三年内根据各自研究方向和领域,为佛山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提供智力支撑。
本次会议堪称“高规格”“强阵容”,涵盖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校智库负责人、企业领军者以及文化传媒代表。在近两小时的座谈中,与会人员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人才机制、文旅融合等方向踊跃建言。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市长白涛等主要领导全程聆听,并与委员深入交流。
放眼全国,区域竞争的焦点已从增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既面临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压力并存的挑战,也站在“变道超车”的重要窗口期。面向“十五五”时期,佛山如何突围、如何重塑、如何向前,成为整场会议关注的焦点。
在“智能化、尖端化、绿色化”中重塑竞争力
站在新起点,佛山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创业”,最关键也最紧迫的,正是产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科学院院士、摩擦学领域专家、季华实验室超滑工程中心主任雒建斌表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焦点可以归纳为“智能化、尖端化、绿色化”三条主线。
在他看来,佛山尽管拥有家电、装备等传统产业链优势,却仍面临高端人才吸附力弱、风险资本参与度低等短板。不过佛山已布局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如何将科研密度真正转化为产业浓度,是政府与企业必须共同破解的命题。
为此,雒建斌建议,佛山应充分发挥资本杠杆作用——一方面做强本地母基金,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市场化投资机构,通过资本锁定项目、通过项目反哺产业,形成闭环。尤其需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死亡谷”现象,佛山可以设立专项扶持通道,提供中试平台和场景订单等进行保障。
与雒建斌的判断相呼应,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将视野扩展至全球。他认为,在“后美国时代”企业如何“走出去”已成为佛山必须回答的命题。佛山民营制造体系完备,但已走到从“规模红利”转向“创新红利”的临界点。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分散化、多元化为佛山产品出海打开空间;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加速、标准之争升级,机会与挑战并存,佛山必须用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更深层次的改革。
他建议佛山深化与港澳合作,探索联合产业基金,鼓励科技企业赴港上市、赴澳发债,并推动知识产权跨境交易、职业资格互认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
来自产业一线的企业家则从实操层面提出更具体的建议。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林介绍,过去一年,传统工业机器人价格战激烈,企业盈利空间被压缩。为此,华数机器人将视觉识别、力控技术与大模型结合,在制造业场景中验证了“具身智能”技术落地的可行性。
杨林认为,佛山具备发展具身智能的独特优势,家电、汽车、装备等产业链完整,机器人配套体系成熟,同时前期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积累了大量制造数据,能够有效降低模型落地成本。他建议佛山避开通用大模型的巨量投入,聚焦家电与装备制造等垂直场景,重点突破商业化瓶颈,打造可复制的行业样板。
广东辰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功山则表示,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最大堵点,在于数据质量和数据治理。基层医疗、养老看护、家电健康等场景沉淀了大量原始数据,但分散在不同主体,标准不一、隐私风险高,难以直接用于模型训练。
他建议佛山率先探索公共数据流通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数据托管平台,引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控可收益”,为人工智能企业降低数据获取成本,也帮助医疗机构、小微企业提升数据价值。
用美食与美学讲好佛山新故事
如果说产业是佛山的骨骼和肌肉,那么文化与品牌则是流淌于城市之中的血液与气质。
在硬核的“制造业大市”标签之下,佛山同样需要进行关乎形象、叙事与感召力的“软实力”提升。
“当苏州已把园林与新兴产业无缝嫁接、成都用‘烟火三千年’持续霸榜热搜时,佛山必须回答‘我的诗与远方在哪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广东南方日报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又华认为,“工业城市”的印象虽体现产业实力,却也遮蔽了佛山在岭南文化、商贸底蕴与现代美学上的多元魅力,甚至放大了产业结构偏重、服务功能不足、城市体验感偏弱的短板。
他建议佛山将城市品牌塑造视为招商引资与人才吸引的抓手。例如在千灯湖、三龙湾等区域植入美学地标,打造“一眼即知是佛山”的视觉符号,同时整合陶瓷、功夫、龙舟、智能制造等资源,打造周期性、全民参与、易于传播的城市IP活动,用仪式感激活社交传播,将流量转化为城市好感度。
在佛山商道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龙建刚看来,经济增速放缓与城市美誉度下降,是佛山近十余年来最突出的挑战,佛山需要进行产业、功能、空间、形象“四个系统性重塑”。在走访其他国家时,他发现美的、格兰仕、联塑等佛山企业已深深嵌入全球产业链,不少海外员工甚至对“佛山美食”津津乐道。他建议打造独特的城市宣传口号,塑造更温暖、更接地气的城市形象,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与认同。
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书院执行院长殷秩松则提出,目前南海、顺德已率先将人文经济列为发展重点,但全市仍缺乏顶层设计。他建议围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板块,为文化人才设计可持续的项目载体,实现“以文促商、以旅兴消费”,让制造优势与文化潜力相得益彰。
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表示,佛山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起家,形成了“镇镇有产业、村村有工厂”的格局,但也导致市级财政统筹能力偏弱。在扩张期,这一机制能激活基层活力,但在存量竞争阶段,却导致资源分散、标准不一、产业协同困难,已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瓶颈之一。
他进一步列举了佛山当前面临的多个矛盾:制造业占比过高而服务业滞后;民营经济“一枝独秀”但国有企业规模实力总体偏小、产业引领作用偏弱;城乡收入比虽低但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土地开发强度高,工业土地碎片化、对城市管理造成压力。
唐屹峰强调,再造一个新佛山,不是简单追求GDP翻番,而是通过提升产业形态、转换发展动力、塑造文化价值,实现制造业当家与服务业补短、民营经济活力与国有经济支撑、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