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第七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在广州南沙举办。本届论坛围绕“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全面合作发展 ”进行主题演讲和高端对话。
当前的大湾区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4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大关,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第一大湾区。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大湾区跨境金融发展报告(2024)》指出,近年来,大湾区金融领域互联互通不断发展,跨境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跨境金融创新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很多“惠民生、助企业”的开创性改革措施相继落地。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演讲时指出,大湾区在跨境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效,但也仍然面临一些历史性难题和新出现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去关注和解决。
他表示,在监管方面,应该深化监管协调合作,稳步推进政策落地实施。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的具体指导、宣传和讲解,也需要金融机构的切实推动和落实,要切实做好政策落地生效的“最后一公里”。
而大湾区要建立高速畅通的金融“高速公路”,相关规则标准的衔接和互认也非常重要。
“客观来说,在规则的推进衔接和互认上,我们还看到一些显性和隐性的障碍,仍需要继续去推进。”他认为,比如称谓统一、报文格式、数据项目和传输等许多规则,都是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深入融合的基础支撑。
在金融数据方面,要积极稳妥推进大湾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促进数据的合规有效利用,是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要加强跨境金融的全链条监管,防范数据跨境流动风险。
在金融科技方面,金融科技应用为跨境金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要加大金融科技在跨境金融方面的应用,借助科技赋能跨境金融服务的创新突破。
新兴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和发展,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在跨境的贸易物流通关、跨境供应链金融方面,打通了数据流通渠道,并且有效提升了数据的获取效率和可信度,提高了跨境物流的结算效率。
“人工智能新技术可以有效地破解传统跨境支付高成本的问题,并且可以提升支付效率和用户体验,降低金融欺诈的风险。”李东荣表示。
最后,要着力打造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样板。大湾区的跨境金融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不同制度”的差异。因此,在制度制定、合作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也更容易协调推进。
“香港的金融制度与国际接轨,大湾区跨境金融服务的模式和经验也必将为与推进其他国家的跨境金融提供宝贵的经验。”李东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