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
创新药是推动医疗领域进步的核心动力,它不仅为疑难病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更引领着整个医药产业向更高水平、更具前瞻性的方向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药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在推动创新药研发、上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为推动创新药可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就医用药需求,8月,上海金融监管局、上海市医保局会同市委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卫生健康委、浦东新区政府等7部门共同制定的《关于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新18条”)正式对外公开。该文件围绕创新药械应用和患者支付的核心痛点,共推出18项具体举措,在支付机制、数据共享、服务模式、监管创新等方面全面加强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协同。
推动创新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资深医改专家、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兼执行理事长蔡江南近日在由弗若斯特沙利文主办的2025第十九届沙利文全球增长、科创与领导力峰会暨第四届新投资大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医疗保障局已出台商业保险的药品目录,上海市近期亦出台了被简称为“新18 条”的政策,以鼓励商业保险的发展。该政策存在一些亮点,其中包括鼓励团体险的发展。相较于个人保险,团体险承受风险的能力更强,同时也鼓励企业为职工购买商业健康险。
“我们还观察到,在过去几年中,部分创新药可能无法纳入医保,但却进入了各地的惠民保。可以预见,如果商业健康险能够得到良好发展,将为这些创新药提供新的机遇。”蔡江南表示,想要打通创新药“最后一公里”,实现药物可及,可以探索医保支付不预先确定医保最终的药品价格,而是仅确定医保的支付标准,允许商业保险、慈善以及个人支付等多方面渠道共同发挥作用。
“例如,在基因细胞治疗领域,我国已有几款细胞治疗产品,但其费用高昂,可达上百万。若医保能够放宽政策,并非一旦费用超过 30 万或 50 万就不予纳入,而是承担一部分费用,如医保支付 20 万,再由商业保险承担一定金额,剩余部分由个人自费。通过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有助于支持这些创新药,特别是价格昂贵的创新药。”蔡江南说。
创新药的落地不是单一环节的努力就能达成的,它需要全链条的协同与配合,从研发到审批,从医保到临床使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想要打通这条路径,还需要多渠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