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秦春刚)“学科界限日益模糊,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路径正在重构,全球科学合作的网络正在重塑。”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绍荣于8月28日在2025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上表示。
针对如何提高治疗的靶向性和安全性?如何降低治疗成本,使其惠及更多的患者?如何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结合,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国际合作网络等方面,高绍荣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全力攻坚源头创新,筑牢先进疗法发展根基。建议以更大力度鼓励科学家勇闯科研“无人区”,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探索性研究——重点围绕细胞命运调控、组织器官再生机制、疾病发生发展根本病理等核心科学问题深钻细研,突破底层理论瓶颈。
第二,加速完善转化平台,打通从技术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堵点。推动建设更多像张江转化医学中心这样的高能级平台。通过平台化力量制定干细胞、类器官等前沿技术的标准化流程,搭建规模化生产体系,探索产业化落地路径,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能服务患者的“临床产品”,实现技术价值与临床需求的精准对接。另据高绍荣介绍,过去五年,浦东临床在研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管线近190条,接近全国的20%,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张江科技城更是诞生了国内首个自体免疫细胞治疗一类创新药,以及多款全球领先的细胞治疗药物,成为创新治疗产业的策源地和风向标。
第三,深化开放型国际合作,共筑全球健康共同体。建议以更开放的胸怀搭建全球协作网络,推动各国科学家、临床医生、产业主体与监管机构深度联动:一方面共同制定先进疗法的国际通用标准,避免技术壁垒与重复研发;另一方面推动临床数据规范共享,加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进程,最终提升先进疗法在全球范围内的可及性,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