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期货市场迎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广东期货市场也在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今年5月,《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下称“南沙金融30条”)发布,提出高标准建设南沙期货产业园等内容,给予南沙甚至整个广东期货市场极大鼓舞。
近日,由广州市南沙开发区国资局、广州南沙开建集团指导,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支持,期货日报、广州南沙期货产业园联合主办的“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看南沙”活动,通过“线下+线上”联动的形式,在南沙期货产业园展厅成功举办,众多行业专家围绕广东南沙及期货市场的未来发展空间展开探讨。
聚势赋能南沙金融战略地位凸显
作为自由贸易合作试验区,南沙肩负着对全球开放的使命,尤其是在助力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方面,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肖耿认为,南沙作为内地与香港、澳门合作的试验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合作试验区,南沙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仅要助力港澳深度融入大湾区,发挥“引进来”作用,更要面向全球开放,尤其要为我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搭建重要平台。
“从空间维度来看,香港地域空间有限,而南沙与香港距离较近,且周边环绕着佛山、广州等制造业发达的区域,具备得天独厚的供应链优势。”肖耿表示,作为国家级自贸试验区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南沙可以为香港居民来内地拓展事业、创业、养老等提供有力支撑,有望成为香港拓展发展空间、延伸服务功能的重要腹地,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极具潜力的关键区域。
中国期货业协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广州期货董事肖成表示,在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方面,南沙具备政策、区位、产业、创新、国际化等五大核心优势。比如,允许港澳投资者控股境内期货公司、试点跨境监管协作等内容,都是南沙制度创新的体现。同时,南沙邻近佛山、东莞等制造业中心,可以服务万亿级制造业集群,产业协同优势明显。对期货市场而言,南沙不仅是广东期货市场的引擎,更是国家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战略支点。
紧扣南沙开发开放关键环节,广州南沙又迎来新一轮政策红利。业内人士认为,“南沙金融30条”的发布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的重大突破,其核心是鼓励港澳金融界深度参与南沙金融改革,共同打造金融改革开放高地。
“当下,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资金与金融机构资源较为充沛,真正稀缺的是优质项目,这些项目面临的最大阻碍在于,难以同时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制度优势以及南沙的硬件设施和资源空间优势。”肖耿表示,对南沙而言,未来改革的关键在于,借助制度型开放的东风,让香港的金融制度优势与内地的空间市场优势相得益彰。
“‘南沙金融30条’的发布,不仅是区域金融改革的实践,也为期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肖成表示,南沙落深落细重大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或成为我国期货市场开放创新的重要“试验田”。
作为2023年才迁入广州南沙的法人期货机构,中州期货紧紧抓住南沙的发展机遇。“‘南沙金融30条’为南沙金融机构开辟了多维发展赛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业务机会。”中州期货总经理助理徐蕾表示,“南沙金融30条”明确支持广期所完善新能源期货品种体系,与中州期货当前重点拓展的碳酸锂、多晶硅等绿色产业链品种相契合。中州期货可依托政策,通过“广期所价格+交割服务”模式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提升相关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
乘势深耕高标准建设南沙期货产业园
当前,南沙正深入推进“五港联动”发展策略。其中,“金融港”是关键一环。为加快建设南沙特色金融港,充分承接南沙系列政策势能,“南沙金融30条”提出,要高标准建设南沙期货产业园等平台。
据悉,作为全国首个期货业全要素产业园区,南沙期货产业园不仅是落实“南沙金融30条”的重要举措,也是南沙“五港联动”发展策略中“金融港”的核心载体。南沙期货产业园营销代表罗瑞瑶介绍,南沙期货产业园将于今年9月30日竣工,占地面积约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5.1万平方米,将成为全国性大型期货机构总部及国际性金融服务平台,并通过联动南沙国际会展中心和南沙岭南东方酒店,构建“金融+会展+商务”三位一体的服务生态圈。
“‘南沙金融30条’的落地正在不断加强南沙的地位,使得园内金融机构有更多机会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并以此为契机引进先进的国际金融管理经验、技术等,提升自身国际化运营水平。”罗瑞瑶认为,在政策的引导下,更多各类金融机构将汇聚南沙,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南沙金融30条”的落地,将推动金融领域全方位发展,为区内金融机构带来广阔的业务拓展空间。比如,依托南沙的区域优势以及南沙期货产业园的平台优势,南沙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服务跨境贸易、跨境投资等业务,从而增强自身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实现从区域性金融机构向国际化金融机构迈进。
郑州郑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杰认为,南沙期货产业园是“期现结合+产融服务+产业赋能”的综合性平台,是区域大宗商品资源配置的枢纽。
“南沙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其金融创新实践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广东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周杰认为,广东作为全国制造业大省,风险管理需求较大,高标准建设南沙期货产业园,有助于广东企业更好地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保障原材料及产成品流通的稳定性,提升广东在关键商品领域的议价能力,解决广东“贸易强但金融服务滞后”的痛点,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也是广东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跃升的重要金融支撑,这一布局将使广东在全球大宗商品资源配置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从期货行业来看,周杰认为,南沙期货产业园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转换器”与“放大器”。南沙期货产业园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业生态协同。高标准建设南沙期货产业园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期货市场从大众传统印象中的“金融投资工具”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落地”的产业服务载体,通过集聚资源、优化流程、创新服务,既让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更精准、风险管理更高效,又让实体企业能“用得上、用得好”期货工具。这是期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稳定产业链、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关键举措。
借势创新精准转化各项政策红利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大背景下,南沙逐步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与巨大潜力。“南沙金融30条”的发布,为南沙带来诸多机遇,为期货市场国际化、产业链完善等注入强劲动力。
肖耿认为,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沙要想进一步发挥“引进来”的作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香港较高的运营成本,是制约香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但若要在南沙设立港资企业的分支机构,纳入南沙在岸企业的管理范畴,则失去其在香港所享有的全球经济自由度,这成为企业来南沙发展的顾虑之一。”肖耿认为,当下,最为关键且亟待突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将香港所独具的诸多优势与南沙自身的优势深度叠加、协同发力。
对此,肖耿建议,南沙可以借鉴H股的模式,香港注册企业可利用香港的开放市场与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市、吸引人才、设立研发机构,同时鉴于香港成本较高,在南沙设立分支机构,将其视作在香港法律与监管范畴下的派出机构。这样既能维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又能借助南沙的空间与资源降低成本,让“一国两制”优势在新时代得以更充分彰显。
肖成认为,南沙要将各项制度优势落到实处,应构建宏观视野与系统思维,精准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从全球大宗商品发展历史来看,英国之所以能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方面具备强大影响力,主要是因为其抓住了当时科技创新与金融转型的双重机遇。如今的南沙同样面临这样的机遇。”肖成说,当前,前沿科技不断涌现,南沙应把握科技创新趋势,将创新成果与金融政策落地相结合,充分释放其赋能作用。
此外,肖成建议,南沙应把握金融创新趋势。比如,当前稳定币的功能与作用正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稳定币具备跨境结算的特性,与期货市场存在共性,如何将二者优点巧妙融合,助力期货衍生品实现国际化,也是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方向。
周杰认为,南沙应以“科技赋能+生态协同”为核心,以建设数字化平台为抓手,建立跨境数据可信共享机制,促进跨境机构参与,整合期现货市场数据,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大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智能策略服务。对企业而言,在南沙期货产业园等平台落户,不仅是加入一个扩展销售渠道的“圈子”,也可以借助平台的资源,弥补自身在资金、风控、信息上的短板,从而推动群体集聚,形成产业生态,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更坚实的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