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9 01:58:49 股吧网页版
【人才锦囊】树立反内卷的企业人才观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魏博

  魏博

  7月25日,北京大学宣布从2025级起全面取消绩点(GPA),不再在各类本科学业评价中使用绩点作为量化标准,此举引发教育界和社会舆论关注。8月1日,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竞业限制不得滥用,非涉密人员签约不生效。在笔者看来,前者是教育领域对学生评价体系的一次自我修正,后者是司法领域对人才正常流动梗阻的疏通纠偏,两者共同指向反内卷。在国家整治“内卷式”竞争的背景下,企业界也迫切需要一场人才评价的革新,树立反内卷的人才观。

  当下内卷的根源之一,正是源于人才评价标准的过分狭窄与同质化。当企业过度聚焦于学历、名校、论文数量、工作时长等可量化的“硬指标”,便如同用单一尺码衡量万物。于是,千军万马涌向少数几个狭窄的“标准赛道”,在残酷的竞争中不断自我加码,直至资源投入与价值产出严重失衡。这不仅是人才的巨大浪费,更是社会整体创新生态的沉重负担。试想,倘若一个社会只崇尚“参天大树”,那么“灌木”“苔藓”甚至那些默默改良土壤的微生物,其独特价值又将如何彰显?人类历史早已证明,那些真正推动文明进步的突破,往往源自“边缘”的智慧,源自不同路径的碰撞与交融。被单一标准排除在外的“异质者”,恰恰可能是未来变革的种子。

  树立反内卷的人才观,核心在于主动拥抱“多元共生”的生态思维。健康的森林不会仅容一种树木生长,繁荣的人才生态同样需要层次丰富、形态多样的个体。我们应当珍视那些在专业领域深耕的“专才”,也要尊重那些善于跨界连接、整合资源的“通才”;我们既需要仰望星空、开辟新方向的“探索者”,也需要脚踏实地、精雕细琢的“工匠”。这要求我们以“生态位”的视角理解人才价值——每个人才都如生态系统中的独特物种,在各自位置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彼此支持而非倾轧消耗。当“参天大树”与“藤蔓”、“菌类”共同构成丰富森林,社会才真正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将多元共生的人才观从理念变为现实,需要制度环境与社会文化土壤的深刻变革。在评价体系上,必须打破单一维度的桎梏,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企业人才选拔要超越唯名校、唯学历的惯性,更注重实际能力与岗位匹配度。在资源分配上,应努力创造更公平的起点和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热门”赛道。在文化氛围上,企业需要摒弃“赢者通吃、一家独大”的迷思,尊重员工不同职业选择与生活方式的价值,为那些敢于尝试“非主流”路径的探索者提供更宽容的空间。当评价维度多元、上升通道宽广、社会心态开放,“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困局才有望破解。

  反内卷绝非逃避竞争,而是追求一种更具智慧与尊严的竞争形态。我们应当摒弃那种“零和博弈”的内耗式竞争,转而拥抱“价值创造型”的竞争。这种竞争鼓励个体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通过创新、差异化服务或提升独特价值来赢得尊重与发展空间,而非仅仅依靠压榨自我或排挤他人来获取暂时优势。当竞争从相互倾轧转向价值创造的比拼,竞争本身才真正成为进步的引擎而非内卷的牢笼。

  树立反内卷的人才观,其意义绝非仅在于缓解个体的精神焦虑。这更关乎整个民族未来的创造活力与发展韧性。一个在单一维度上无限内卷、耗尽个体潜能的社会,注定会丧失未来;而一个能包容差异、鼓励多元发展、让每一份独特价值得以舒展的社会,才能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汲取最深厚的生命力。让人才生态如森林般丰茂多样,让每一片叶子都能自由呼吸,每一次生长都向着阳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内卷的泥沼中突围,迎来一个真正生机勃发的未来。

  笔者注意到,在有些大厂里,应届生求职早期是卷学历、卷绩点、卷社会实践,后来开始卷实习、卷资质证书,再到近年来发展到卷家庭背景、卷个人资源。甚至听说某企业在实习生招聘时,HR拒绝候选人的理由竟然是“缺乏相关实习经验”,令人啼笑皆非。这种现象暴露出企业在人才观上的扭曲,将人力资源视为可快速消耗的“工具”而非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产。

  健康的人才生态,需要企业把人才观从“消耗逻辑”转向“生态逻辑”:人才不是消耗性资源,而是可持续的共生资本。企业真正的“反内卷”,是结束杀鸡取卵式的短视游戏,在尊重人的价值中激发创新——毕竟,所有技术突破与社会进步,终需由“不被耗尽的人”完成。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