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卫星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天地融合已成为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手机、汽车、无人机等直连卫星创新探索活跃,卫星通信正在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快速普及延伸,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今日发布的消息称,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卫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基础设施、产业供给、技术标准、国际合作等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新业态规模应用,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千万。
对此,专家分析称,这意味着在未来5-8年内,卫星通信将逐步普及,成为大众通信的重要补充方式。
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
手机直连卫星是当前卫星通信领域发展的热点领域。如何推进手机直连卫星技术产业?《指导意见》指出,在有序扩大市场开放方面,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等模式,深入挖掘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应用潜力,推动手机等终端设备直连卫星加快推广应用,为广大地面移动通信用户提供基于卫星的话音、短消息业务。鼓励电信运营商依托低轨卫星互联网,在话音、短消息业务基础上拓展高速数据服务,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天地融合发展。
商业航天是我国卫星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以来,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助推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保障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各类企业共享改革成果和发展红利,《指导意见》部署“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重点任务,具体包括:一是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托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为天空、海洋、偏远地区等地面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提供广域物联网连接服务。二是研究设立新型卫星通信业务,进一步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三是鼓励民营企业依法依规利用各类高低轨在轨卫星资源,通过租用卫星资源、开展增值服务、分销代理业务等多种商业化合作方式,盘活存量卫星资源,丰富业务种类,繁荣卫星通信市场。
卫星通信走进大众的时间正在加速
“卫星通信的应用场景广泛,主要包括在偏远地区通信、应急通信、户外活动与探险以及物联网与行业应用几个方面。”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员梁振鹏告诉记者,其中在山区、沙漠、海洋等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区域,卫星通信可以提供稳定的语音和数据服务。同时,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下,卫星通信能够保障救援和通信需求。
对于目前卫星通信走向大面积应用面临的难点,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分析称,这主要包括高昂的成本和技术限制。首先,建设卫星网络需要巨额投资,包括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站建设等费用。其次,信号延迟和带宽限制也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需要高实时性的应用场景来说更为关键。为了走向大面积应用,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如采用更高效的卫星设计、提高频谱利用率等;另一方面,则需推动政策法规的完善,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此外,还需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合力,以加速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不过,“卫星通信走进大众的时间正在加速。”梁振鹏表示,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到2030年,手机直连卫星等模式将实现规模应用,用户规模预计超过千万。这意味着在未来5-8年内,卫星通信将逐步普及,成为大众通信的重要补充方式。余丰慧则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卫星通信未来还将在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无缝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