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议上突然释放重大信号:美国将允许60万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几乎是目前在美中国留学生数量(约27万)的两倍。
这一惊人表态,表面上是教育政策的一次逆转,深层来看,却隐藏着美国高校财务困局与中美贸易战略之间的微妙博弈。
在白宫与韩国总统李在明的会晤中,特朗普强调:“如果没有中国留学生,我们的大学体系很快就会玩完。”这句看似情绪化的表述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在财政上高度依赖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的资金流入。
过去几年,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经历了摇摆:一方面加强对中国理工科学生的安全审查、限制科研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大学校方不断游说政府放宽签证政策,因为他们深知中国留学生的学费是维系学校财政的关键。
然而,由于疫情和政治因素,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已从2019年至2020年的37万人下降到2023年的约27万人。这一趋势直接引发美国高校的资金焦虑,部分学校甚至面临裁员与削减课程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特朗普提出接纳60万中国留学生的构想,既是对这一危机的“金融解药”,也是在中美关系敏感阶段释放的战略信号。
如果说特朗普的表态点出了美国高校的“资金依赖”,那么深挖下去便会发现,这种依赖早已延伸进金融市场和地方经济的方方面面。根据国际教育协会(NAFSA)的数据,2023—2024学年,国际学生为美国经济贡献了438亿美元,并支持了近38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中国留学生长期以来是最大贡献者,单是学费与消费支出就高达数十亿美元。
此外,美国的科技与创新体系高度依赖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不过,斯坦福大学中国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调查显示,61%的华裔科学家已考虑离开美国,45%避免申请联邦科研资金,反映出政策环境对人才流动的影响。与此同时,布鲁金斯学会指出,美国正在“失去中国顶尖学生的心”。清华大学毕业生赴美深造比例已从2018年的11%急剧下降到2021年的3%。高技能人员的跨国迁移也可能形成“brain circulation(脑流动)”,即在国外积累经验后再回国反哺科研与产业。
放眼全球,印度已在202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与此同时,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新加坡等地,正在积极争夺中国学生市场。如果美国释放巨量留学名额,很可能重塑国际教育版图。
对此,8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称,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我们希望美方将特朗普总统欢迎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的表态落到实处,停止无端滋扰、盘查、遣返中国留学生,切实保障他们的正当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