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黑色的?不,它也可以是白色的、透明的,甚至是五彩斑斓的。
近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煤炭大区内蒙古看到,经过清洁高效利用,一块黑煤,能变成一瓶白色颗粒状聚乙烯、一卷透明保鲜膜……
一块煤炭“变形”的背后,是内蒙古摒弃“挖煤卖煤”老路,转而开辟“煤头化尾”新篇,打造出以煤制油气、煤制烯烃和精细化学品为支撑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传统能源加快绿色转型。
走进位于包头市九原区的国能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蓝天白云下,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难让人把它与煤炭产业挂钩。然而,世界首套煤制烯烃示范装置,十几年前就是在这里投运。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发展以煤为原料制取化工产品的煤化工技术,不仅能提升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对于国家能源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国能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建良说,该套煤制烯烃示范装置项目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煤化工技术,每年将300万吨煤炭制成180万吨透明色的甲醇,再由甲醇制成60万吨的白色颗粒状聚乙烯、聚丙烯,年营业收入约60亿元。

这是7月29日拍摄的国能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展柜里的下游产品。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公司展柜里的下游产品各式各样、五彩斑斓:塑料收纳盒、玩具模型、医用器械、防护手套……“我们生产的煤制烯烃材料,销售到下游厂家后,被用于制作各种各样的日用品,煤炭就这样经过‘七十二变’走进千家万户。”余建良说。
“双碳”目标下,煤炭不再单一作为燃料来使用,而是作为原料和材料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走进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园区的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包装车间,机器轰鸣,智能化包装设备高速运转,平均每2.5秒就可生产1袋烯烃产品。
“煤炭经过气化、净化、甲醇合成、烯烃分离等一系列工艺,生产出烯烃产品。”内蒙古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华山说,今年上半年,一期年产30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投产,作为新一代煤化工项目,生产规模更大,并实现国产化设备替代进口设备。
产能提升的背后,是内蒙古煤化工产业“攀高向新”的生动实践。
韩华山表示,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是这个项目的一大亮点,即利用绿电制取绿氢,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以氢换煤、减碳增效。“项目将通过‘绿氢’这把‘钥匙’,打开煤化工脱碳‘枷锁’,示范引领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韩华山说,通过绿氢耦合技术,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效降低。
除了科技赋能煤炭百变化身,绿色理念也贯穿在煤炭开采过程中。

这是7月30日拍摄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志鹏摄
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现场,目光所及满是绿色,一片片光伏板铺陈开来望不到尽头……难以想象,这片土地下面竟是正在开采中的井工煤矿。
作为该项目建设方之一的内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峰表示,按照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要求,公司作为煤炭开采方,切实履行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打造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将生态修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配套发展农业观光、特色果蔬等旅游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副局长胡成东介绍,内蒙古保有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是全国煤炭大区。为推动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内蒙古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开展煤矿智能化改造。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绿色煤矿180处、智能化煤矿215处,分别占在产煤矿的61%、72%,千万吨级以上煤矿全部实现“井下不见人、产煤不见煤”。
立足煤、深耕煤、超越煤。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让传统能源产业“老树发新芽”,内蒙古正着力发展煤基全产业链,更多高附加值、差异化的煤化工产品不断孕育而出,煤炭“变形”记将持续上演。(记者安路蒙、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