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红
8月27日晚间,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源精电”)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15.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21.58万元,同比增长112.1%。
高端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42.29%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研发投入是普源精电维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2025年上半年,公司搭载自研核心技术平台的产品销售持续放量,相关收入同比增长26.66%,占总营业收入的44.7%。其中,核心产品数字示波器领域,搭载自研平台的产品收入占全部数字示波器收入的85.60%,成为拉动营业收入增长的关键力量。
与此同时,普源精电高端产品矩阵表现尤为突出,高端产品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2.29%,增速显著高于15.57%的整体营业收入增速。具体来看,带宽≥2GHz的高端数字示波器销售势头强劲,其收入占整体数字示波器收入的29.70%,同比增长40.61%;DHO系列高分辨率数字示波器(垂直分辨率12bit)收入同比增长23.93%。
在产品端之外,普源精电“以客户解决方案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公司解决方案业务实现收入6247.88万元,同比增长44.12%,成为拉动整体经营业绩的新引擎。这一成果与公司2024年的战略并购密切相关——彼时公司完成对北京普源耐数电子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借此加速整合解决方案领域技术资源,陆续推出SUA8000系列模块化仪器、SPQ阵列测试仪器解决方案,成功实现从“台式仪器+二次开发”向“模块化仪器+行业解决方案”的跨越,进一步丰富“仪器生态链+系统级解决方案”技术矩阵。
众和昆仑(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文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模块化仪器技术的落地,是普源精电突破传统仪器服务模式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大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与应用方案交付时间,另一方面,让公司能更深度地切入通信、新能源等核心领域,为客户提供从芯片测试到系统验证的全链条服务,这种“技术+场景”的深度绑定,为公司打开增量市场空间。
持续深化全球化布局
为应对全球市场挑战,普源精电持续深化全球化布局。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境外资产占比达6.21%,已在全球9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营销网络,海外子公司覆盖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核心市场,并采用“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销售”模式,践行“全球化+本地化”战略。这一模式不仅能更贴近海外客户需求、提升服务响应效率,还能有效对冲地缘政治风险与汇率波动影响,为业绩稳定增长提供保障。2025年上半年,公司境外市场营收占比保持稳定,成为支撑业绩增长的重要力量。
围绕“技术+市场”双轮驱动战略,普源精电在硬件、算法、软件底层技术领域持续深耕。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756项、实用新型专利122项、外观设计专利109项、软件著作权144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9项。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示波器领域的中国授权专利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为后续产品迭代与高端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普源精电还在AI(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化测试技术领域积极探索。报告期内,其模块化仪器平台通过统一软硬件架构,实现算法与自动化测试的深度集成,可满足复杂多场景测试需求。以DHO5000系列数字示波器为例,该产品依托半人马座自研核心技术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具备“8个模拟通道+16个数字通道+2个信号发生通道”的高集成度,大幅提升多通道复杂场景测试效率,充分展现硬件与算法融合的创新能力。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将AI技术应用于产品研发、故障预测、自适应测试等环节,加速产品迭代周期。
从行业环境来看,近年来,自动化制造、智能实验室等终端行业快速增长,推动数字式测试测量仪器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升级。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将突破1124.76亿元。其中,亚太地区因电子产业集聚效应,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对电子测量仪器的普及与升级需求尤为突出。
盘古智库(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余丰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需求端来看,5G基站规模化建设、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复杂度提升、半导体先进制程研发推进,共同推动市场对高带宽、高精度、高集成度仪器的需求从“可选”转向“必需”;从竞争端来看,国际头部企业凭借数十年技术积累形成壁垒,行业竞争已从单一产品性能比拼,升级为“核心技术+场景化解决方案+全球化服务”的综合实力较量。在此背景下,企业若能同时具备持续的底层技术研发能力与灵活的全球化资源调配能力,更易在行业分化中抢占先机。
不过,余丰慧也特别提醒,行业发展需警惕三大潜在风险:一是国际供应链波动可能加剧核心零部件供应压力,二是核心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可能导致研发投入回报周期拉长,三是部分区域贸易政策变化可能增加海外市场拓展成本,企业需通过供应链多元化、研发聚焦核心领域、优化海外区域布局等方式主动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