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26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不断激发能源市场的动力和活力,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能源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实现了“三个加快”。
第一,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发电侧,煤电、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用户侧,除了居民和农业用电外,定价也完全市场化,电力真正成为一种可自由交易的商品,大部分电量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第二,能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国家能源局已经基本建成了多层次、多品类、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实现全覆盖,现货市场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快铺开,目前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7个地区电力现货市场,还有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已经建成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实现了连续运行,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超市”。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初步建立,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更加顺畅地自由流动。
第三,能源产业的生态加快创新。国家能源局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先后出台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虚拟电厂、绿电直连和促进能源领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加强创新探索,拓展应用场景,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灵活响应能力,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的韧性和安全水平。能源领域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虚拟电厂不断涌现,聚合利用闲置的可调节资源,总规模已经超过35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半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
另外,“十四五”以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跨越和突破性进展。
具体来看,一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像搭积木一样,逐步有序建立起一个品类多元、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从空间上来看,有省内交易、也有省间交易;从时间上来看,有年度、月度交易,也有日内、实时交易;从交易品种来看,除了基本的电能量,还有调峰、调频、备用这些辅助服务品种。
二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基本完备。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以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三大交易规则为主干,市场注册、计量结算、信息披露作支撑。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各地市场规则碎片化、差异化的问题,打破了地方保护和省间壁垒,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电力市场的“度量衡”,保障了市场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
三是电力市场规模实现“量质齐升”。“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3.8万亿千瓦时,翻了一倍还多。市场经营主体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发电侧,从煤电、新能源发电,到气电、核电、水电,都积极入市;在用户侧,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独立储能等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