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判“十五五”时期数字中国的形势、问题与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未来经济研究院于近期共同主办双周政策分析会——“‘十五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新形势、新问题及主要发展方向、任务与举措”。与会专家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数字中国建设需聚焦顶层战略引领、数据要素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以增强国家应对不确定性的数字韧性,夯实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指出,“数字中国”是我国信息化领域的最高层次战略,它统领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等各领域发展。“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内外环境高度复杂,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当前呈现出多重结构性变化:一是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智新技术正引发“变结构、改内核”式的颠覆性变革;二是新旧动能转换面临挑战,需防范5G、算力中心等新基建领域的盲目投资;三是需关注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数字化短板;四是国家、地方数据局系统成立后面临的数字治理与协同机制难题,亟待通过顶层设计与创新实践去破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蔡跃洲指出,当前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瓶颈在于数据要素流通与价值释放。由于安全顾虑和激励缺失这“两道枷锁”,各类“数据孤岛”问题长期无法获得根本性突破。“十五五”时期必须将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技术+制度”双管齐下破局。在规划方法上,应适应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从传统的“指定方向”转向“监测引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本质是在数据领域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面对数据产权这一难点,应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重点在落实“三权分置”中不断创新,推动市场运转。针对数据交易机构,应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将场内交易机构打造为数据要素市场的基础设施、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枢纽,坚持场内场外协同发展,并同步强化对场外交易中数据“黑市”的严厉打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孙克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加速演进,将呈现“技术经济范式”与“制度经济范式”双重叠加的趋势。技术范式方面,“十五五”时期数字经济将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关键技术成本下降将带来广泛应用;二是技术突破呈“群体性、不收敛”态势,多学科融合成为常态。制度范式方面,涉及五个关键议题:数据产权、数字化转型、消费模式、安全治理与考核机制。他建议,当前应加快推进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和产品经营权的实践落地。数字化转型宜聚焦优势行业,分类施策,渐进落地。消费模式方面,“十五五”时期将迈向“信息消费+”时代,消费链有望重塑产业链与人才链。数字经济安全已从网络层面延伸至数据、经济和国家安全,需系统布局、前瞻治理。为确保战略落地,还需加快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小鲁认为,人工智能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深度伪造等新型风险,需加强前瞻治理。治理机制方面,建议由传统体制向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转型。在数据要素流通上,聚焦交易高成本的制度成因,可信数据空间可作为降低不确定性、提升流通效率、推动平台型数据市场建设的关键抓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武玙璠提出,“十五五”时期,数字中国战略应以提升国家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为核心,构建更具韧性的数字化发展框架。“十五五”时期我国将面临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智能化全面赋能与数字公平等多重挑战,亟须以高韧性数字基础设施、统一高效的数据要素市场、智能消费驱动的服务业升级和包容共享的社会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战略任务和工程部署,建议以国家数字韧性为统领,构建统筹协调、协同高效的发展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