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正式落地。作为我国首个全国性普惠式生育支持政策,其“每孩每年3600元、覆盖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制度设计,被视为缓解家庭养育压力、提振生育意愿的关键举措。
当前,政策红利正在初步显现。不过,部分母婴用品市场悄然涨价,引发公众担忧政策红利被稀释。如何让育儿补贴政策温度穿透市场迷雾,既事关家庭福祉,更关乎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大局。
育儿补贴制度是一项全国性、普惠式经济补贴制度。此次育儿补贴政策覆盖范围空前,一孩、二孩、三孩家庭均纳入了补贴范围。据估算,全国每年有2000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为确保政策真正惠民,财政部、税务总局还发布公告,明确对按照育儿补贴制度规定发放的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不少地方也因地制宜,在国家基础补贴之上加大“红包”量。比如,山东济南对本地户籍家庭中新出生的二孩或三孩,每孩每月发放600元育儿补贴。湖北天门二孩家庭可获得2300元的一次性奖励,每月800元育儿补贴发放至孩子3岁;三孩家庭则有3300元一次性补贴和每月1000元的育儿补贴;此外,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分别可享6万元、12万元的购房补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家此次全面实施育儿补贴制度,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政策可持续性更强,让更多育儿家庭享受到生育养育的福利。特别是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有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降低抚养压力。
不过,在政策红利释放过程中,部分母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社交媒体上不少家长反映,以奶粉、纸尿裤为代表的刚需商品价格悄悄涨价,部分产品涨幅较大。有消费者算了一笔账:未满周岁的婴幼儿每月要喝7到8罐奶粉,按每罐涨价40元计算,每月就会多出280元至320元的花费。一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仅奶粉一项涨价就几乎用掉了大部分。
除了直接上调标价,市场还存在“隐性涨价”行为。一是“返利缩水,实付增高”。有消费者反映,某奶粉此前扫码可返约20元红包,如今仅返2元左右,结算时实际付款变多。二是“活动结束,恢复原价”。一些商家以“促销截止”、“品牌折扣取消”为由回调价格。三是“产品升级,新装提价”。部分企业借“更换包装”、“优化配方”等名义停售旧款,推出定价更高的新品,间接推高消费成本。有家长直言:“这补贴是给了我们还是给了奶粉商家?”
当前,部分母婴产品上游原材料涨价、物流成本上升与政策预期叠加,部分企业选择“寅吃卯粮”式涨价。与此同时,母婴产品价格监测机制尚未完善,对“隐性涨价”缺乏有效识别手段。若放任市场失序,任由商家趁机“哄抬物价”,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会侵蚀政策红利,让惠民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为防止育儿补贴政策红利被稀释,应尽快建立母婴商品价格专项监测平台,严惩囤积居奇、虚假促销等行为,设立“红黑榜”公示违规企业。与此同时,推动国产奶粉、纸尿裤品牌技术升级,平抑市场价格。
有关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式来增强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靠涨价来“割韭菜”。否则,也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育儿补贴政策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具体体现之一。发放育儿补贴,旨在减轻育儿压力,让育儿家庭获得“真金白银”。要将政策红利精准送达最需要的家庭,需以刚性监管遏制投机行为,以系统思维完善配套措施,让每一分补贴真正转化为家庭的获得感,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