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逐绿前行”,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国务院新闻办8月26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做出上述表述。
他指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我国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五年——
“‘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王宏志说。
面对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加快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年度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年均增速超过16%,累计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接近10%。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1/5,保障了能源供应“量足价稳”。
这五年,能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有力带动了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东部地区用能中,有40%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
“我们加强民生用电用油用气供应,着力打通难点堵点,居民用能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王宏志说,“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老百姓充电更省心。
“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
从能源生产结构看,我国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积极发展多能互补,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其中,风电光伏充分发挥转型“主力军”作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亿千瓦级”规模,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到“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十四五”以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由2020年的9.7%提高到2024年的18.6%,占比年均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接近1/4,风光新增发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我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十四五’期间累计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为全球低碳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王宏志说。
“十四五”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的五年——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同时,白鹤滩水电站、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等多个“全球最大”“全球首座”工程建成投运,油气开发突破深地“万米大关”、挺进“千米深海”,这些“大国重器”彰显了我国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也蓬勃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将近30倍,跃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产能超过全球的一半。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指出,人工智能成为能源技术革命的“新引擎”,在新能源发电、电网巡检作业、油气新资源发现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展现巨大潜力。
“十四五”是能源改革持续深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的五年——
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重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按下“加速键”,煤电、新能源全面入市,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油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建成,能源法颁布实施……“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宏观调控和行业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活力加快释放。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3.8万亿千瓦时,翻了一倍还多,每3度电里就有2度是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方式形成的。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已达97万家,是2020年的5倍;国内绝大多数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和60%以上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有的核电项目民营企业参股比例达到20%,民营企业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变革的重要力量。
王宏志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动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更好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完成“双碳”目标任务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