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稳定市场、提升资金配置效率等使命的ETF,站上了创新发展的新起点。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国内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总规模达5.07万亿元,突破5万亿元整数关。这一重要里程碑,不仅反映了公募基金行业快速发展之势,更是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在结构优化、投资者成熟度提升,以及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多位受访业内资深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ETF总规模突破5万亿元重要关口,是资本市场政策支持、市场情绪改善、产品创新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站在新起点,未来ETF将在产品创新、高效助力实体产业等方面大有可为,也将真正实现“小产品、大使命”的价值跃升。
历时4个月完成万亿元跨越
2004年12月份,国内首只ETF——上证50ETF诞生,历经近16年,彼时国内ETF总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2023年8月份,ETF再次突破2万亿元关口;2024年9月份,ETF总规模再度突破3万亿元。进入2025年,ETF总规模在4月份再度突破4万亿元关口,近日又完成了从4万亿元到5万亿元的跨越。回顾来看,ETF每突破1万亿元的增长分别用时16年、3年、1年、7个月、4个月,承担起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使命。
在多位业内资深人士看来,本轮ETF总规模实现从4万亿元到5万亿元的突破,主要在于政策支持、产品体系完善和市场需求提升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
易方达基金的基金经理成曦告诉《证券日报》记者,ETF基金能满足机构大规模资产配置需求,也适合个人进行长期布局。当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借助ETF工具把握投资机遇。从市场环境来看,一方面,政策持续加大支持ETF产品的创新发展,致力于推动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提升,吸引各类资金通过ETF投资入市;另一方面,今年资本市场板块热点频出,不少投资者利用ETF进行布局,进一步助推了ETF市场规模增长。
今年1月份,中国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持续加强优质指数供给,不断丰富指数产品体系,加快优化指数化投资生态,强化全链条监管和风险防范安排,着力推动资本市场指数与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
嘉实基金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补充表示:“ETF总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反映了市场对资产配置工具的需求升级,也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结构优化的深层变革。同时,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长线资金通过ETF流向国家战略领域,有助于稳定资本市场,搭建‘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
新增资金向“新”向“质”
数据显示,目前权益类ETF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规模领先其他类型,剔除债券型、货币型和跨境型ETF外,股票型和商品型ETF占比超过70%。在市场人士看来,当前宏观经济环境显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稳定,股票市场投资情绪升温,资金偏好权益类资产,投资者尤其对A股核心指数,如沪深300和上证50的信心增强。
截至目前,沪深300指数挂钩ETF总规模达1.1万亿元,年内规模增长近2000亿元;上证50指数ETF规模近2000亿元,年内增长近320亿元;中证500指数ETF规模达1700亿元,年内增长近350亿元。
国泰基金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A股市场呈现结构性行情,板块轮动速度加快,宽基ETF覆盖多个行业、多种市值,能有效平滑个股波动风险。宽基指数是宏观经济的“缩影”,投资宽基ETF便于把握中国经济增长红利。同时,从资金属性来看,宽基ETF既是机构的“配置底仓”也是个人的“普惠工具”;对于机构来说,宽基ETF流动性大,可以满足大额进出需求;对于缺乏选股能力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宽基ETF更是免去了选股烦恼,提供了“一键布局全市场”的便捷性。
值得一提的是,从4万亿元向5万亿元迈进过程中,资金借助ETF涌向科技和医药等景气度高的板块迹象明显,积极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数据显示,科创芯片指数ETF规模目前为433亿元,近3个月规模增长近140亿元;中证医疗指数ETF规模达330亿元,近3个月增长超20亿元;人工智能指数ETF规模为300亿元,近3个月规模增长超70亿元。
此外,包括创业板、科创50等主题ETF,也有不同程度的资金涌入,如全市场首只创业板主题ETF——易方达创业板ETF基金,近日总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市场仅有的7只千亿元级ETF之一;同时,另有近百只百亿元级ETF,也包含了多只以科创、芯片、军工、机器人和5G通信等为主题的产品。
综合来看,ETF站上5万亿元新起点,并实现“提速”“提质”,是中国资本市场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可以预期,未来ETF将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履行责任,真正成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金融开放的“重要工具”,也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