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市场正式进入5万亿时代。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收盘,全市场ETF规模达到5.07万亿元。
自4月18日全市场ETF规模站上4万亿元以来,这一仅用4个月就完成的规模跨越,再一次刷新了ETF“万亿里程”的新纪录。
从4万亿到5万亿的阶段性跨越,也是2025年以来ETF市场发展的缩影:A股市场回暖带动基金净值显著上升,成为年内ETF规模增长的核心引擎;资金积极涌入行业主题ETF与港股ETF,反映出投资者借道指数化工具捕捉轮动机会的策略倾向;债券ETF持续获青睐,则体现出市场中仍存在对稳健收益的大量需求……
华泰柏瑞指数投资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ETF市场的快速发展,既代表着中国投资者日益成熟、能够更加擅长使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来实现自身的投资目标,也代表着中国向亚洲、乃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迈出了一大步。
“中国ETF市场具有‘要么涨净值,要么增份额’的跨周期特征,因此无论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可能都会稳步达到下一个万亿。”该负责人表示,“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每一个万亿所需要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小、节奏进一步加快,也是应有之义。”
ETF市场全景扫描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收盘,全市场ETF规模达到5.07万亿元,相较2024年年末增加1.34万亿元,增幅超35.9%。总份额则达到28011亿份,较去年年末增长1484亿份。同时,今年新发ETF219只,ETF总数达到1273只。
1.分投资类型来看,股票型ETF最新规模为3.46万亿元,占全ETF市场规模的68.25%。
其中,宽基ETF依然有着“中流砥柱”的地位,其24442.57万亿元的最新总规模几乎撑起了ETF市场的半边天。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共有101只ETF规模超百亿元,而其中7只规模超千亿元的ETF,均为宽基产品:最新规模4128.8亿元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是全市场最大的指数基金,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南方中证500ETF、易方达创业板ETF则排于第2-7名。
主题型、行业型、策略型和风格型指数ETF,最新的规模分别为6217亿元、2568亿元、1295亿元和95亿元。
行业指数ETF中,国泰证券ETF以445.57亿元的最新规模居首,华宝券商ETF、国联安半导体ETF规模也分别达到310.93亿元、249.52亿元。主题指数ETF中,规模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嘉实科创芯片ETF(351.03亿元)、华宝医疗ETF(279.89亿元)和华夏芯片ETF(277.76亿元)。
2.跨境ETF、债券型ETF、商品型ETF、货币型ETF的最新总规模,分别为7544.86亿元、5559.03亿元、1532.57亿元、1424.70亿元。
债券型ETF中,规模最大的博时可转债ETF达到了613.2亿元,也是目前市场中唯一在600亿元以上的债券ETF。商品ETF和跨境ETF方面,目前规模最大的产品,则分别是华安黄金ETF(571.59亿)和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753.55亿元)。
3.自2004年12月国内首只ETF问世以来,我国指数化投资发展脚步逐渐加快,ETF总规模的增长也跑出了加速度。
统计显示,2020年10月,我国ETF总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共用时16年,到2023年8月首次突破2万亿元则用时3年。而到2024年9月突破3万亿元时,这一时间已缩短至一年左右。
今年4月18日,我国ETF市场规模达到4万亿元,用时7个月。而此次迈入5万亿时代,更是仅用时约4个月。
“不久前才讨论完突破4万亿的话题,就已经冲到5万亿了。”面对最新的ETF市场规模,有公募基金人士向记者感叹道。
从4万亿到5万亿,增量从何而来
最新的1万亿元增量从何而来?进一步拆解ETF市场近期的规模变化,不同产品类别的规模增长背后,折射出明显的资金动向与结构偏好。
1.在权益市场赚钱效应回归的大环境下,权益类ETF成为了总规模贡献的主力军。
在4月18日至8月25日的统计区间内,1013只股票型ETF(不含跨境ETF)的总规模涨幅为5122.9亿元。
A股的结构化行情,催生了主题和行业指数的火爆。具体来看,金融ETF和机器人ETF,分别是同期份额增加最大的行业和主题指数ETF。
2.债券型ETF是平均单只规模增长最迅猛的ETF品种。
上述同期,39只债券ETF规模增长3167亿元,平均单只规模增长81亿元。
尽管“股债跷跷板”效应一定程度对债基年内的回报率有所冲缓,但在利率下行环境中,长期配置型资金对稳健收益的交易性品种依然存在客观需求。与此同时,更多基金管理人参与债券ETF开发,也显著扩大了产品和流动性供给。
科创债ETF这一新产品的集中成立,尤其吸引了大批资金涌入,在短短数月便发展为千亿规模的赛道。在多家公募管理人看来,作为证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兴融资工具,科创债ETF兼具成长性配置和政策工具属性,相较其他固收类产品弹性更大,更契合当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题与投资者需求。
3.跨境ETF是份额增长最快的ETF品类。
上述同期,跨境ETF总份额增长接近1000亿份,总规模则增长2559.7亿元,在全ETF市场最新1万亿规模增量中的贡献超过25%。
进入2025年,优质稀缺资产的富集和与A股一体化程度逐步增强,让港股在公募基金中的存在感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在港股互联网、科技、创新药和非银领域,过去四个月均有相关行业指数ETF的规模增量超过百亿元。
同时从4月下旬至今,伴随美股重返升势,全市场12只纳指ETF也出现了190亿元的总规模增长。
4.从4月18日至8月25日,以黄金ETF为首的商品ETF整体维持了小幅增长,总规模增长66亿元。货币ETF则是同期唯一规模“失血”的ETF大类,规模合计减少了313.7亿元。
5.值得一提的是,如仅看资金流向的变化,从4月18日到8月25日,全市场各类ETF流入资金总额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其余8000亿元增量主要来自于基金单位净值的上涨。事实上,同期A股权益ETF整体反而出现了一定的资金净流出。
对此,华泰柏瑞指数投资部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本轮ETF规模的万亿级跨越可以说是“非典型”的。
“不过综合来看,这一现象也体现出了ETF的行业规律——在市场下行周期中,可以凭借分散度高、透明度高的特点吸引避险资金流入;而在市场上行周期中,虽然市场资金由于更加追求弹性和锐度而存在一定的净流出,但依然能通过净值的上涨来弥补。”该负责人表示。
基金公司的竞逐格局
过去数年来,随着行业的指数化发展趋势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公募机构加强了对ETF的建设。
当前,全市场共有55家公募ETF发行人。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共有14家公募管理人的ETF总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元。前15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ETF合计管理规模达4.1万亿元,占全市场ETF规模的85.42%。
在产品数量上,共有10家管理人的ETF产品数量超过50只。总ETF管理规模方面,最新排名前五的“指数大厂”,分别是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
其中,华夏基金以旗下112只ETF的数量,合计8591.30亿元的管理规模排于榜首。易方达基金紧跟其后,旗下100只ETF的最新合计规模为7964.5亿元。从2024年末至今,两家的ETF规模均实现了接近2000亿元的增长。
排名第三的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总规模达到了5641亿元,是平均单只ETF规模最大的管理人,也是ETF占总管理规模比重最高的管理人。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则分别拥有65只、58只ETF,最新管理规模分别为3477亿元、3208亿元。
如果剔除净值涨跌因素、仅统计由申赎净流入带来的ETF规模增长,那么根据Wind数据,从年初到8月25日,富国基金以704.6亿元的增量排名榜首。其中,公司旗下的港股通互联网ETF作为“吸金”主力,年内涨幅超过42%,净申购带来的规模增长达393.7亿元。
紧随其后的则是海富通基金,同期ETF净申购带来的规模增长580亿元。其在管的短融ETF、信用债ETF和城投债ETF,年内由净申购带来的规模增长分别为240.67亿元、145.25亿元和107.46亿元。
迈入5万亿规模的ETF市场,还见证了一家基金公司ETF业务“从0到1”的新征程。记者注意到,今年6月5日,长城中证红利低波100ETF成立,成为长城基金旗下的首只ETF产品。这也是时隔近三年后,ETF领域再次出现新基金公司入局。
从5万亿向未来
尽管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令人惊叹,但在多位受访对象看来,在公募迎来指数投资浪潮的大趋势下,这一增长并不意外,是ETF产品日益多元、投资生态持续完善下的大势所趋。
“ETF可以较好地通过热门细分行业的布局来捕捉结构性行情带来的投资机会,从而较容易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其本身的便捷性,例如交易效率高、费用低廉、分散投资等特点,也使其成为投资者配置的重要工具。”富国基金ETF投资总监王乐乐分析称。
更多挂钩产品的涌现,有望为ETF市场带来更丰富的供给。王乐乐指出,在大力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的背景下,部分新发的宽基和细分行业主题相关ETF发行火热,也是带来ETF规模上升的原因之一。
记者注意到,仅在8月内,便有14家基金公司上报第二批科创债ETF,10家基金公司上报中证科创创业人工智能ETF等。
政策支持亦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关键助力。易方达基金基金经理成曦受访表示,当前政策仍在持续加大对ETF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各类资金通过ETF投资入市。例如年初发布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积极发展股票ETF、稳步拓展债券ETF等,都将有助于推动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提升。
如今,ETF的下一个万亿征程也已悄然起步。在成曦看来,未来我国ETF市场产品投资标的和形式都将更加丰富。
“目前国内ETF仍以A股宽基和行业主题产品为主,未来风格因子ETF、商品ETF等产品类型创新空间广阔,可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差异化的选择。同时,近年来海外主动管理型ETF、特定策略型ETF等创新产品快速发展,如把这些创新形式与我国市场实践相结合,有望进一步拓宽ETF的发展空间。”成曦称。
在全球ETF市场上,今年7月,中国ETF市场规模首次超越日本,跃居亚洲首位。
向前展望,华泰柏瑞指数投资部负责人表示,多方面的推动力,有望让中国ETF市场规模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兴企业与新兴赛道不断涌现,有望持续激发投资需求。同时目前中国在资金跨境流动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限制,但当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更多进展后,跨境ETF规模和海外资金投资内地ETF的金额,也将有望显著增长。
“未来,中国不仅会在工业、科技等‘硬实力’方面,有望与发达国家分庭抗礼,而且在金融、文化等‘软实力’方面也有望补齐短板,逐渐扩大自身的全球影响力,并以更加旺盛的金融血脉,滋润和充实实体经济的骨骼。”该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