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正值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纪念日,一场“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理论座谈会”同步召开。
珠海似乎用一场高规格“生日会”向外界亮出“野心”,为下一阶段产业突围与城市能级提升明确路径。南方财经记者在现场留意到,与会专家围绕把珠海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积极建言献策,普遍将产业升级与区域合作视为珠海未来发展的重点关键议题。
来自宏观经济、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粤港澳合作、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汇聚一堂,为珠海“划”了哪些“重点”?珠海又获得了哪些发展“秘籍”?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申兵表示,珠海要扛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将联通港澳和内地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功能,将生态环境、产业基础和对外开放的综合优势转化为国内外创新网络节点功能,将城市良治善治的先发优势转化为现代化城市建设新质效,努力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产业新赛道
珠海一直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其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广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许德友看来,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珠海的产业结构更“新”更“轻”更“强”,历史包袱小,能够轻装上阵,个头不算大,但够强壮、韧性好,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珠海有条件和基础抓住这一轮产业发展浪潮,驶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当前,“云上智城”雏形初显,引育超40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超200亿元;“天空之城”加速成型,集聚中航通飞、航宇微、南航通航等代表企业,推动出台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上线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海上新特区”蓄势待发,系统部署“海上新基建”项目,谋划“4+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重点项目建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建议,珠海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推动珠海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新产业新赛道加快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表示,未来珠海需要“辟新路、促融合、拓视野”,在探索产业“新蓝海”、完善成果转化“全链条”、深化协同开放“大格局”中不断塑造新的竞争力。
珠海正以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产业升级的新空间。不少专家在产业配套方面提出了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周溯源表示,珠海应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影视制作园区、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文化创意街区等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促进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同时,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副总监潘裕娟表示,应集聚资源,把握科创、产业资源回流中心城区的趋势,结合区位条件,做强做精由高新区、香洲城区和西部中心区组成的都市核心区。同时应加快各类新场景的应用和推广,打造具有高新区辨识度的珠西科学城核心区。
区域中的珠海“角色”
珠海不仅以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动能,还以区域联动拓展战略空间。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珠海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审视”。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局中,珠海肩负着桥头堡和先行区的重要使命。作为湾区协同发展的关键节点,珠海不断探索合作新路径、制度新突破。
在张光南看来,未来应在以下方面持续用力:制度创新再深化,率先突破税收、通关、金融、法律服务等制度型开放;文旅体合作再拓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体育赛事平台;产业链合作再升级,聚焦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再融合,拓展教育、医疗、养老等跨境一体化;国际合作新平台,发挥澳门“中葡平台”和香港“金融中心”优势,依托珠海区位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和双循环。
从珠澳合作走向更大范围的湾区协同,珠海正寻求进一步拓展纵深合作。
“发挥澳珠合作优势,勇担湾区重要增长极,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任务。”许德友表示,大湾区11个城市已形成“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在极点带动方面,“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珠海而言,这既意味着要与澳门深化合作,实现强强联合、珠联璧合,也意味着要承担起重要增长极的角色,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郭万达表示,珠海加强与深圳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创新显得尤为关键,可以探索三条路径:一是通过民间产业联盟的方式,推动珠海和深圳在三大产业上构建产学研和产业链共同体;二是通过政府合作方式,推动珠海三大产业在产业园区和应用场景方面的合作;三是通过立法机构协同立法的方式,利用特区立法权,推动珠海和深圳三大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珠海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博士徐曼建议,应以消费场景建设为重点,丰富升级消费业态,面向港澳游客打造一批红色游、乡村游、海岛游、中医药康养游、示范性游学等精品旅游路线,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形成通票和联票机制,打造“一程多站”的一条龙精品线路。以区域优势互补为重点,联动打造消费热点,积极对接港澳会展资源,补齐港澳旺季展览面积缺口。
申兵表示,新时期,珠海应充分发挥特区功能,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进一步创新与国内其他地区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在国内外合作中的联接度和影响度,为我国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探索路径。其中一个重点是发展数字服务贸易的外贸新动能载体。珠海应巩固当前数字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已达25%的势头,做强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特色服务外包,同时增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跨境交付能力,打造“珠海服务”贸易品牌,以服务贸易数字化培育外贸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