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6 23:47:39 股吧网页版
一财社论:发挥碳市场“指挥棒”作用 政府和市场要各归其位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一财评论员

  8月25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有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营造更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努力实现碳排放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具体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1亿吨,成交额467.84亿元,碳交易市场“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25日在解读“意见”时表示,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国碳市场建设统筹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考虑企业承受能力的同时,充分激发降碳内生动力,有力促进全社会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行业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不断显现。

  要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的“指挥棒”作用,要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人群和交易支持工具。这也是一般成熟市场的必备条件。

  意见提出,今后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也就是说,在目前已有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四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基础上,今后将有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另外,一个价格合理的繁荣的市场必须有多方参与。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中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以及在金融方面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等,都是扩大交易群体的有效措施。

  当交易群体充分扩大的时候,市场的判断力就会增强,价格形成的机制就会更加完善,一些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也会受到各方监督。市场则聚焦资源配置效能释放,通过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等提升活力,激发内生动力,形成真实碳价信号。

  要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指挥棒”作用,也要加强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和对市场运行的监管。

  意见要求,今后要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政府在设定碳配额控制目标、完善市场调节、平衡市场供需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今后尤其要防止一些不符合大方向的既存政策碳资产,以及可能产生的新生碳资产加入到碳市场交易中来。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交易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操纵市场等行为。其中包括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约风险评估预警和管理制度,防范履约风险,以及加强对碳金融活动的监督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具体措施。

  要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指挥棒”作用,还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相关立法研究。其中包括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加大对碳市场违法犯罪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完善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机制,提高资金清算效率以降低碳市场制度性交易成本等。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好市场和政府、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整体和局部、国内和国际等关系,推动全国碳市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数据可靠性更高、行业包容性更强。上述各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当前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把该管的管住管好,把该归市场的放权市场,真正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