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十五五”,上海浦东新区将坚持把三大先导产业作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人工智能(AI)产业正在浦东加速集聚,2024年浦东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占上海全市40%至1637亿元。
记者近日调研获悉,浦东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应用”,落地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模力社区、张江机器人谷等重点园区,集聚垂类模型上下游企业超200家、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超70家,28款大模型产品已完成备案,智算集群、模型算法、高质量语料、软硬件正协同创新发展。
建生态:“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浦东在张江建起了“AI小镇”,由模力社区、人工智能岛、科投大厦等组成,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张江人工智能岛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是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上海市首批“AI+园区”试点应用场景、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核心承载区。
上海张江数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葵对记者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岛已集聚包括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IBM研发等跨国企业巨头;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阿里巴巴平头哥、商飞智能、联仁健康等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以及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等创新平台,是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人工智能最佳实践区。
“2025年,园区持续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吸引多家头部企业和关键领域企业的签约入驻,如聚焦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前沿技术研究的开普勒机器、聚焦新能源飞机电推进系统研发的商飞时代、专注于打造低功耗、高效率的大模型AI芯片平台的智辰半导体。”郭葵表示,通过头部企业引领、创新平台支撑、应用场景驱动,强化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多领域的深度应用与融合。
与人工智能岛相隔不远的模力社区2024年8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上海张江科学之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慧告诉记者,在这一年里,模力社区聚焦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应用智能三大方向。截至目前,以模力社区为引擎,张江已吸引近200家上下游相关企业,“创业者服务创业者”的独特生态初步成形。
为车企提供汽车智能化和数字化完整方案的极豆科技是模力社区首批入驻企业。极豆科技CEO汪奕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拜访合作伙伴都要跨越很远的路程。如今在张江AI小镇,当新想法、新技术涌现时,可以第一时间和产业伙伴面对面沟通,从而提高产品迭代效率。”
在张江AI小镇不仅聚集着人工智能产业伙伴,还聚集着产业投资机构。在张江科学城核心,上海科技投资大厦正以陆创空间LHUB生动诠释着“无尽创享,无限链接”的理念。
陆家嘴集团AI加速器负责人沈文轩对记者表示,目前,陆家嘴集团已在陆创空间L HUB引入以上海国投集成电路先导产业基金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中国生物、礼来亚洲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以及以浦东智慧领航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共计15家头部投资机构和基金在此,形成产业投资机构集聚的鲜明特点。
强应用:打通AI落地“最后一公里”
浦东推进人工智能产业聚集,核心还是要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朱慧表示,浦东拥有超过1500家规上工业企业、80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39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以及1200余个持牌类金融机构,构成了覆盖高端制造、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的广阔集群,这正是垂类大模型寻找落地场景、验证技术价值的天然试验场。
“为强化‘场景供给’能力,模力社区积极搭建平台,2025年上半年举办了33场精准对接活动,推动AI技术向千行百业纵深落地。”朱慧说,模力社区通过30多场投融资路演促成资本与项目对接,形成“技术研发—产业应用—资本反哺”的正向循环。
不久前才正式入驻模力社区的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院计算”)是中国人工智能算法技术研究重点企业,新一代AI技术前沿——认知智能技术的开拓者,也是上海市人工智能重点企业,承担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课题专项—基础算法研究平台—认知智能引擎平台。
华院计算董事会秘书王燕霞对记者表示,目前认知智能引擎平台模型库10万+,具备支持7000亿参数预训练的能力。其算法技术路径聚焦小样本学习、多模态、意识与情感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融合了数据科学与知识推理。平台还兼容通用语言大模型,并面向垂直行业开发垂直行业大模型和行业SAAS化标准产品。平台与当前各地政府和科研机构智算中心建设规划可以紧密融合、互相兼容,SAAS化调用服务赋能千行百业和应用层技术公司。
联仁健康董事长戴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浦东这片创新的热土,帮我们解决了医疗AI发展的几个关键难题。第一,数据难打通的问题。过去医疗数据像‘碎片化的孤岛’,各自为政。我们借助浦东在数据要素改革上的先行先试,把多来源的数据融合起来,建立了近300项行业标准的知识图谱,让这些‘沉默的数据’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第二,智能难落地的问题。光有技术不够,得真正用起来。我们依托中国移动在浦东强大的算力支撑,训练了医疗大模型和200多个精专模型。比如合理用药监测AI,已经在30家复旦百强医院投入使用,成功把处方错误率降低了40%。第三,用户信任的问题。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是生命线。我们在浦东率先应用了‘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创新技术。像和陕西移动联合开发的AI健康助手,已经服务了几万名用户,它既能帮你读懂体检报告、提供建议,又能严格保护你的隐私安全。这就是‘浦东速度’的生动体现!从攻克技术难关到实际应用落地,我们正在努力打造医疗AI的‘中国方案’!”戴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