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健康关乎每个家庭的福祉,这一问题有望迎来系统性破局。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国残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构建行业工作框架,把“耳与听力健康”从边缘议题推向全民健康主赛道,明确提出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意见》要求按照“预防为主、主动识别、早期发现、重点干预、有效康复”的基本原则,面向全年龄段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持续加强耳与听力健康工作。到2030年,从事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进一步充实,提供耳与听力健康服务的机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耳科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服务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耳与听力健康服务的系统性连续性显著增强。
对此,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史万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听力康复需求人群大,但社会关注度不高。《意见》出台提升了社会对听力康复产业的关注度,对政策、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具有激励和引领作用;促进听力康复产业从碎片化,向全病程管理、全服务链条和全产业链集成方向发展,有利于产业服务从康复向预防延伸。与此同时,《意见》驱动行业加快规范服务标准,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实现听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可有可无”到“国策必达”
耳与听力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意见》出台直面我国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多重挑战。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等,耳聋和听力损失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据推算,我国约有2.2亿人患有听力损失,60岁以上人群听力损失现患率约为45%。听力损失不仅严重影响人的交流,损害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对于儿童而言,若在儿童时期发生听力损失造成聋哑,更将对其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以往我国耳与听力健康工作存在着一些短板,比如长期停留在“防聋治聋”的技术层面,碎片化、补缺式特征明显。一位不愿具名的耳鼻喉科医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生儿听力筛查后,缺乏持续跟踪治疗;老年人听损被误认为‘自然衰老’无人干预;三甲医院耳鼻喉科一号难求,县级医院有科无医;助听器注册企业虽多,但市场高度被进口品牌瓜分,核心芯片、算法长期依赖进口。”
《意见》以问题为导向,将耳与听力健康纳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大盘,提出“预防为主、主动识别、早期发现、重点干预、有效康复”二十字基本原则,并给出2030年量化目标。每10万人拥有4.2名耳鼻喉科医师、95%以上县综合医院设独立耳科、地级市普遍具备听力语言康复能力。这意味着,耳与听力健康不再是卫生系统的附录,而是对接“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关键拼图。
对此,史万奎认为,2030年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收官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在以上战略框架下,听力康复《意见》是具体实施路径之一,承载着细分领域的目标与使命。此外,2030年是国家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战略收官年。此时《意见》发布,可以感受到国家在国计民生等方面的前瞻性、引领性、务实性、计划性和连续性,有助于听力健康产业的长远发展。
博音听力董事长兼CEO江显全认为:“《意见》的出台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这是我国听力康复行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政策举措,标志着听力健康正式从‘小众医疗’迈向‘全民健康’的战略升级。”
与此同时,《意见》提出7项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服务网络、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强化重点人群服务、加强规范诊疗、队伍建设、技术转化和社会宣传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首次明确将“探索医工、医技结合”作为重点任务,为推动听力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合开辟了通道。
史万奎分析道,“此次《意见》创新性地引入‘医工、医技结合’表述,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落地;同时明确残联、中医药、疾控等多部门协同,首次将听力健康上升到‘社会共治’高度。其背后具有三重深意,首先,统一筛查、诊断、康复标准,淘汰‘野蛮生长’的低端市场;其次,鼓励社会资本、保险支付、公益基金多元投入;再次,支持国产芯片、算法、材料进入临床转化‘绿色通道’。这意味着《意见》不是简单的‘号召书’,而是一张‘动员令’。”
政策引领推动全链条发展
事实上,我国听力康复需求人群庞大,但社会关注度却不高。
本报记者了解到,听力损失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沟通障碍。据医学研究表明,听力每下降10分贝,认知能力可能“早衰”4年,重度听力损失者患痴呆症的风险是听力正常者的5倍。《柳叶刀》把听力损失列作全球致残原因第三位,而我国恰是这场“寂静海啸”的中心。
事实上,虽然市场需求巨大,我国助听器的渗透率却堪忧,实际佩戴率仅5%,远低于欧美国家的20%—30%。更为棘手的是沉默的刚需无处安放,大量乡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听损人群,长期处于无声世界,难以获得有效的听力康复服务。
在此背景下,《意见》不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是一个国家对于听障人群的健康承诺。到2030年,当我国老龄人口突破3亿大关时,这套正在构建的听力健康服务体系将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屏障。
而《意见》将推动产业从碎片化向全病程管理、全服务链条和全产业链集成方向发展。在政策引领下的听力健康产业,正在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产业生态系统逐步从“卖产品”到“做服务”,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建”的深刻变革。随着四级服务网络的完善、专业人才的充实和技术创新的突破,一个覆盖全民、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听力健康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在江显全看来,未来五年将是听力行业的钻石五年。他认为,“《意见》的出台从三个方面深刻推动行业变革。在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方面,过去我国听力健康服务存在‘筛而不跟、配而不管’的断链现象,而《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连续性服务链,博音听力打造的‘免费检测—方案定制—设备调试—定期保养—康复跟踪’闭环服务,正是对这一方向的提前布局和实践呼应。”
伴随《意见》的发布,听力健康企业在二级市场上开始受到关注。政策的出台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明确的方向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让通过收购等方式(如收购成都益耳)扩大听力服务网络的投资者看到了新的机遇。如锦好医疗核心业务上助听器,产品覆盖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亿联网络旗下“Yeasound”品牌利用AI技术(如智能验配、智能消噪)开发医疗级助听器;科大讯飞将其智能语音和AI技术应用于助听器产品,主打高端智能助听器。
一位不便具名的二级市场分析师认为,“此次《意见》明确要求制修订人工听觉技术的临床诊疗指南,推动技术创新和标准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而人口老龄化和听力损失问题加剧的背景下,市场需求随之增长,相关企业具体长期发展空间。”
“未来有望见证国产技术的突破、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教育的深化,最终实现让每一个听障者,无论年龄、无论地域、无论经济状况,都能听见美好声音,重获沟通自由的愿景。”史万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