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深圳前海,帆樯云集、长桥卧波,高楼林立、树影婆娑。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简称“前海合作区”)成立15周年。自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来,前海合作区走过15年,在一片泥泞滩涂上崛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桥头堡”。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前海合作区“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特质越发鲜明。
2025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5.2亿元、同比增长6.8%,进出口总额3491亿元、同比增长6.2%,努力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扇“示范窗”。
深港深度融合
彰显“香港特色、国际风范”
走进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不仅有前沿科技,还有地道港味:楼内,AI、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优质项目入驻,更多企业实现“香港孵化、内地成长、全球发展”;楼外,港味街区的茶餐厅、文创店等陆续开业,让在园香港青年找到事业与生活的归属感。
2024年8月,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新推出“1510”计划,包括“1元创新坊、5亿元资金扶持、1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等举措,用真金白银和真情实意支持港人港企创新创业。目前,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转化平台,截至2025年7月31日,在园团队达535家,累计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园区连续9年举办前海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超2500个香港项目参赛。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是前海合作区的职责使命。多年来,前海合作区不断推进深港规则机制一体化衔接、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民生领域一体化融通,帮助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前海合作区发挥规则机制“转换插头”“能量接口”作用,我国首个“国际版”医院评审标准、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实现深港标准联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在前海合作区发布,26类港澳专业人士可直接或经备案登记在前海合作区便利执业。7月,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通过首次测试,实现医疗领域数据香港、深圳双向跨境流动。
依托香港联通世界的优势,前海合作区国际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打造国际“服务圈”“创新圈”“生活圈”“朋友圈”,落地入境签证、外国人永久居留等试点政策,与香港联合招引海外高端人才,加快成为国际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通道”。
如今,前海合作区有9所国际学校、10家具有国际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跨境巴士、客轮航线等跨境交通体系畅通,前海国际人才港一站式提供700项服务。全球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全国最大的书城文化综合体今年内将启用,68公里长的黄金岸线人气越来越旺、活力越来越足,前海合作区国际化功能日益完善,为全球人才在前海合作区工作、生活、旅游提供更多便利。
服务业态创新
打造“智慧标杆、未来图景”
在前海合作区,物流无人机在低空繁忙往来,高效运送跨城快递;自动驾驶公交在路上平稳行驶,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满载新能源汽车的远洋货轮缓缓驶离,从深圳西部港区奔赴欧洲市场。
自2021年《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以来,前海合作区产业版图全面拓展,跨境电商、融资租赁、风投创投等18个产业集聚区相继启动建设。
目前,前海合作区正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服务、海洋经济、低空经济等产业发展动能强劲,集聚独角兽企业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84家。
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集聚501家金融机构,“金融支持前海30条”超九成已落地,形成“不落地购汇”等14项全国“首创”“首批”金融创新成果,正加快打造赴港上市培育基地。
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持续释放。全国首个数据经纪人创新中心、深圳(前海)国际数据产业园落地,打通数据“供给—流通—应用”环节,推动数据要素集聚、跨境流动和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发展。前海合作区联手华为共建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发挥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区等平台作用,丰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全域、全时、全行业应用。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内,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加快落地;在大铲湾片区,“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二期建设如火如荼,不断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
向前、向海、向未来。2024年,前海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是2021年“扩区”当年的1.7倍。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884.4亿元、同比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3%,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等表现亮眼。
开放能级跃升
构建“全球枢纽、共赢平台”
7月底,谷歌跨境电商加速中心(深圳)在前海合作区启用。至此,前海合作区已集聚跨境电商平台9个、跨境电商卖家约1万个、服务商约100家,构建起辐射全球的贸易网络。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前海合作区正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更主动的姿态链接世界,着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最佳连接点。
“要出海、到前海”日渐成为企业共识。2021年“扩区”以来,前海合作区坐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深中通道、深圳西部港区等战略枢纽,“买全球、卖全球”更加通畅。“深圳·前海出海e站通”平台启用一年,与32个国家和地区、40家境外园区深度对接,服务中国企业出海。
今年也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10周年。10年来,该片区以“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为牵引,首创“一次检测、一次认证、一体通行”模式,率先落地全球中心仓和“MCC前海”集拼分拨模式。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内海关备案企业数量近1.2万家,较设立之初增长5.7倍,进出口额从2015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367亿元,年均增速超25%。
服务贸易新业态在这里蓬勃生长:全国首批外商独资增值电信业务试点落地,境外艺术品保税展示“破冰”,保税维修、游戏出海、跨境电商等创新业态形成集群效应。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前海合作区建立系统全面的域外法查明与适用体系,允许在前海注册的外资企业、在深圳注册的港资企业协议选择域外法解决合同纠纷。目前,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已吸引包括6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内的262家法律机构入驻,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法治生态。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赢得市场积极回应。从海洋管理委员会(英国)等国际性组织入驻,到上海合作组织青年科技创新论坛、大湾区—东盟经济合作(前海)论坛等重大活动落地,前海合作区的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
今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实际使用外资达123.26亿元,同比增长15.9%;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451家,同比增长99.6%。目前,已有超过1.2万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
潮声依旧,前海日新。十五载光阴,白纸作画,一笔一画皆是改革的气魄、开放的胸襟。
前行的脚步不停,前海合作区开发开放的下一个篇章,正在潮头续写。
数据来源: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