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国资围绕创新发展作出重磅布局,由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资运营”)牵头组建的三大百亿基金群亮相,分别聚焦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培育、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三大方向,旨在以资本为纽带赋能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速壮大。
今年以来,围绕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地政府及“链主”企业等纷纷布局产业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注入发展动能。仅7月以来,湖北、陕西、江苏等多地便先后官宣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通过资本纽带撬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为新兴赛道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浙江三大百亿基金群“落地”
“‘十五五’期间,要完成总规模300亿元的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基金、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基金、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全面投放,到‘十五五’末争取实现主动管理基金规模达千亿级,打造全周期全品类基金集群。”浙资运营党委书记、董事长姜扬剑表示。
记者从浙资运营获悉,该基金群通过市场化募资独立发起,目前首批规模约150亿元的基金已进入协议签署和注册收官阶段。
三大基金各有侧重。姜扬剑将其形容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先手棋’、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手术刀’、稳定和做强浙江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具体而言,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基金聚焦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投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医工医药等领域的早中期硬科技项目,以直投为主;国有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基金旨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围绕国企主责主业推动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动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基金群着力稳定浙江资本市场,通过参与IPO战略配售、支持并购重组等方式,巩固省内上市公司发展优势。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传旺表示,与其他省份类似,浙江这三只百亿基金极具区域特色。它们紧扣创新产业发展、国企转型升级、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三大关键领域精准发力,通过深化“国资+产业资本”联动,既能提升投资活力、释放浙江经济动能,又能吸引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助力地方产业链完善。
“硬科技”创投进入黄金期
7月3日,规模100亿元的陕西省科技创新母基金发布,总规模300亿元、贯穿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矩阵逐步形成;7月26日,湖北武汉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人形机器人母基金……今年以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链主”企业等密集设立产业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注入“耐心资本”。
“除北京、上海较早成立多个百亿级、千亿级产业基金外,深圳、杭州、武汉、成都等城市也逐步布局百亿或千亿级产业基金。”金鼎资本投资总监洪绍囤表示。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刚获得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基金1亿元注资,是首批获浙江三大百亿基金群投资的科创企业之一。该公司首席科学家熊蓉告诉记者:“公司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产能爬坡关键期,这笔资金将支持产品原型设计、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及小批量试产。且国资基金15年的长周期,比产业资金更适配这一赛道,利于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7月以来陕西、浙江等地频现的百亿级产业基金,标志着国资基金从零散试点进入规模化布局新阶段。与以往侧重单个项目不同,当前通过集群化运作形成战略协同,覆盖区域产业升级全链条,呈现区域协同性增强、投向聚焦国家战略、工具从直投拓展至母子基金联动三大特征。
朱克力称,这将加速传统产业转型,为新兴产业提供长期资本,推动形成基金与产业深度耦合的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