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在45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哺育了高质量的上市公司群体,也培育了市场化、有竞争力的中介机构“深圳军团”。
截至2025年6月底,深圳共有证券公司24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31家(经营地口径)、期货公司1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2977家,均位居全国前三;截至2025年4月底,深圳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项目超2万个,投向全国企业约1.2万家,在投本金超万亿元。
站在新起点,“深圳军团”有何新思考?为助力深圳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他们有何远见卓识?
深创投左丁:
风险投资机构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记者何漪
深圳,这座以改革与创新为血脉的城市,始终在国家战略中扮演探路者角色。
20世纪90年代,深圳面临“二次创业”的艰难抉择,为扭转“三来一补”的发展惯性,深圳积极布局、未雨绸缪,推动成立了深创投,支持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以期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这也意味着,深创投从成立伊始,便肩负双重使命:既要扛起推动科技企业成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也要在前沿领域蹚出一条国有企业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
生于深圳:
市场化国有风投机构的创新基因
深圳45年来创造的伟大奇迹,离不开特区精神。深创投从成立伊始,便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避免行政干预,以经济规律与国际惯例为导向,构建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立足深圳、面向全国”,打破地域限制,允许资金投向全国,为服务国家科技产业发展大局奠定基础。
这一模式迅速释放效能。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试验田”,深创投率先探索风险投资与产业升级的融合路径,开创了政府引导直投基金先河,并受托管理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千亿级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打造出超4800亿元规模子基金群,累计为3500家企业提供超3000亿元资金支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900家,上市企业超380家,在深圳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以制度创新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的风投范本。
深创投董事长左丁表示:“深圳市场化程度高,开放型经济活跃,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营商环境优良。深圳的包容性与创新性,让深创投既能有效承接政策使命,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权、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从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周期性波动中平稳过渡。”
成于深圳:
与特区同频共振的成长逻辑
深圳“改革、开放、创新”的根基,孕育了“企业主导研发、资本精准赋能”的独特生态:90%以上的研发机构、人员、经费和发明专利集中在企业,培育出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0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里有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百亿级天使母基金、千亿级产业引导基金,汇聚1560余家风投机构,管理基金规模居全国首位。2024年,深圳更首提“大胆资本”,明确“以大胆资本引领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风投发展提供丰沃土壤。
成立26年来,深创投始终立足深圳、服务深圳,先后受托管理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及工业软件、合成生物、半导体、人工智能终端等深圳“20+8”产业基金,为深圳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截至目前,深创投累计直接投资深圳项目超500个,其培育出的深圳本地上市公司占深创投已投企业上市总数的25%,迈瑞医疗、欧菲光、中科飞测、佰维存储、越疆机器人等一大批优秀深企的背后,都有深创投的身影。
“风险投资机构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左丁表示,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深创投将持续围绕国家发展大局,不断苦练内功,以“大胆资本”助力核心技术攻关,以“耐心资本”守候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贡献风投智慧与资本力量。
中信证券张秀杰:
引资本活水育民企“雨林”
◎记者唐燕飞
“民营经济是深圳发展的重要引擎,得益于高度市场化的沃土,深圳培育出了枝繁叶茂的民企‘热带雨林’。深圳4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约七成,而我有幸带领团队参与了其中多个具有代表性的IPO项目。”中信证券全球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委员张秀杰对记者表示。
作为一名从业近30年的投行老将,张秀杰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由小到大、逐步成熟的历程,也陪伴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企业跨越周期、迈向卓越。
“资本不仅是企业成长的‘助推器’,更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精准对接资本与产业需求,助力深圳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既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与特区共同成长的珍贵印记。”张秀杰说。
对接资本和产业需求
张秀杰至今依然清晰记得,1997年初到深圳时,看到的那幅热火朝天的创业景象。
“深圳崇尚创新、敬畏市场、推崇实干的氛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来‘追梦’。”张秀杰表示,“创业者们在电子元器件、计算机、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研发攻关,追赶甚至领跑,他们需要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推动技术迭代和创新突破。”
中信证券一直在对接产业与资本。Wind数据显示,自1995年以来,中信证券累计保荐了38个深圳A股IPO项目,首发募集资金接近600亿元,其中包括多个明星科技IPO项目:2010年保荐全球消费电子精密制造巨头立讯精密上市;2017年起为华大集团旗下华大智造、华大基因提供IPO、再融资、财务顾问、债券等服务;2022年助力大族数控在创业板上市;2025年助力全景相机“独角兽”影石创新登陆科创板;目前,中信证券作为独家保荐人正在推动荣耀IPO。
保荐工业母机龙头大族数控2022年在创业板上市令张秀杰印象深刻:“这是一次与复杂问题博弈的‘高难度闯关’。”
“大族数控是提供PCB(印制板)专业设备的全球龙头企业,当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母公司大族激光希望把大族数控分拆上市,募集资金扩大产能,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张秀杰说,“这项任务是艰巨的,因为分拆面临股权重组、财务梳理、合规性论证等挑战。中信证券最终协调了各方诉求,使资本市场充分认同其战略价值与成长潜力,助力企业募资32亿元,实现了资本与产业的精准对接。”
这次经历让张秀杰深刻体会到,在硬科技领域,投行需兼具技术洞察、产业认知与资本运作的能力。“我们从不止步于传统的金融服务,而是真正走进实验室、走进产线、走进企业的梦想深处,成为企业价值的发现者与塑造者。”张秀杰说。
资本活水润泽民企“热带雨林”
“‘2024深圳企业500强榜单’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69.80%,民企贡献了深圳80%的技术创新。”张秀杰说,“民企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中信证券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通过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合理运用创新工具,为民企融资提供直接且有效的支持,助力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民企活跃的深圳产业特色也非常鲜明:一是拥有围绕先进制造业的完整产业链,在智能硬件、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生态成熟;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氛围浓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PCT专利数量全国第一;三是政策与资本协同高效,持续培育出众多技术型“独角兽”和高成长企业。
“对于成长期企业,我们是‘创业伙伴’,提供专业的私募股权融资、并购整合方案及境内外IPO规划服务;对于成熟期的上市企业,我们是‘长期价值合伙人’,为其提供多地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服务。”张秀杰说。
对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长周期产业,中信证券积极引入“耐心资本”与政府产业基金。张秀杰表示:“深圳本土创投负责发现和培育‘早期好苗子’,我们投行则在企业成长后提供一系列资本化服务,研究团队也会与本土创投共享观点,助力新兴企业脱颖而出。”
国信证券张纳沙:
搭建资本与科技桥梁助力科创企业发展
◎记者唐燕飞
“资本的投入不仅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潜力的认可,更是推动其快速成长壮大的关键因素。资本还能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逐步壮大。”国信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纳沙表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国信证券以全链条服务与产业投行特色,助推科技企业拥抱资本市场。
国信证券诞生于深圳特区,成立31年来,国信证券始终将自身发展深植于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全方位助力深圳本土企业用好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持续为特区建设注入金融活力。在与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共同成长过程中,国信证券也实现了从单一营业部到全国性大型上市券商的跨越。
锚定科技创新架设资本桥梁
1990年12月1日,深圳国际信托大厦的钟声响起,深交所宣告诞生,资本市场发展掀开崭新一页。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国信证券以全链条服务与产业投行特色,助推科技企业拥抱资本市场。
“国企底色+市场化基因”的双重特质,让国信证券在服务科技企业时葆有韧性与活力。张纳沙表示,国信证券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打造了覆盖“初创孵化—上市培育—产业整合”的全链条金融服务。在光伏、锂电、汽车、高端装备、医疗健康、智能终端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中,都镌刻下国信服务的印记。
截至2025年6月底,国信证券累计助力捷佳伟创、贝特瑞、深圳燃气、和而泰等68家深圳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其中近七成为科技创新企业。国信证券累计为本土企业完成股权融资项目114个,募集资金834亿元。
2021年11月,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军企业贝特瑞在北交所上市。在超过十年的合作中,国信证券为贝特瑞量身定制了包括长期资本运作规划、新三板挂牌、新三板定增、股权激励、保荐承销及再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助力其募资近30亿元,有力支持其持续升级迭代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植本土与“创新之城”共振
自1994年成立以来,国信证券积极服务深圳科技创新、深度参与深圳资本市场改革,从最初注册资本仅为1亿元的地方性单一经纪牌照公司,稳步成长为注册资本96.12亿元、总资产超5000亿元的大型上市券商。
回顾国信证券早期在特区创业的关键节点,张纳沙认为,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国信证券发展征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行业格局的深刻变革,国信证券通过市场化并购、再融资等资本运作手段不断做强做优做大。2005年以来,国信证券先后托管、收购原民安证券经纪业务和原大鹏证券投行业务,进一步优化了业务结构,拓宽了公司基业;通过定向增发增强了资本实力;收购万和证券再进一步扩展业务链条和全国性布局。
张纳沙表示,深圳为国信证券从区域机构迈向全国性大型综合类券商提供了沃土。未来,国信证券将持续强化功能性定位,紧扣深圳“20+8”产业集群需求,依托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和前海、河套等重大平台在体制突破、政策创新方面的优势,以专业的综合金融服务优势、深厚的行业积淀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继续为深圳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全球标杆城市”贡献力量。
松禾资本厉伟:
用 “耐心+勇气” 陪伴企业成长
◎记者何漪
作为中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民营创业投资机构之一,松禾资本当前管理各类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创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松禾资本累计投资了208家深圳科技企业,是深圳“创新之城”崛起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资本市场对拉动社会资金投资初创型科技企业的作用极其巨大。”松禾资本合伙创始人厉伟表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键一环,创投行业用“耐心”与“勇气”,陪伴科技企业成长,为深圳实体经济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陪伴企业成长
“1997年,深港产学研基地有意成立一家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公司。我们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中国首家民营创投机构——松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厉伟说。由此,他正式进入创投行业,开启了科技投资之路。
在厉伟看来,科技企业在早期阶段,普遍存在轻资产、高风险、长周期等特性,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因风险顾虑不愿介入。创投机构通过天使投资、PE投资等,为科技企业解决融资痛点,提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拓展阶段的资金支持,陪伴优秀企业成长。
“勇气在于坚守初心,在企业发展不如预期时不轻易放弃;耐心则在于接受长周期,不急于追求短期回报。”厉伟表示。
以松禾投资华大集团(以下简称“华大”)为例,松禾与华大从“克隆猪”开始合作。由于各种原因,“克隆猪”技术的推广工作被搁浅,但松禾资本并没有放弃,持续帮助华大推进相关技术转化。后来,华大先后成立华大基因、华大股份、华大智造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松禾资本都进行了投资。2017年,华大基因作为“基因测序第一股”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2年,华大智造成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在创投等资本力量赋能下,华大从创新创业企业成长为基因科技龙头企业。“榜样的力量”推动了深圳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市场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底,深圳聚集了1560余家创投机构,管理规模超1.5万亿元,90%资金投向科技创新,资本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专注科技投资
松禾资本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科技投资阵地,用专业眼光发掘有潜力的企业,长期陪伴企业突破成长瓶颈,与深圳共成长。
目前,松禾资本管理着超40只基金,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其中,松禾资本在深圳已投资208家科技企业,既有天使轮投入后陪伴多年上市的早期项目,也有成长期介入后助力腾飞的明星企业。其中,华大基因、越疆科技、优必选、商汤科技、奥比中光、德方纳米、小马智行等7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还有大疆、元戎启行等项目逐渐成长为行业龙头。
厉伟认为,作为风险投资人,必须有非常好的眼光。正是凭借这种专业能力,松禾资本在芯片、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硬核科技领域持续布局。
厉伟说,未来,松禾资本将持续聚焦三大赛道,即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科技为主线的精准医疗、围绕碳中和等领域的创新材料,通过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提供投后服务、开展行业研究等方式持续赋能科技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