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6 02:33:49 股吧网页版
助推潮流与商圈“双向奔赴” 海外小众品牌抢滩中国首店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张智博

  近些年,国际小众品牌积极来华开设首店,推动国内消费市场走向个性、品质、多元。这一现象是政策红利、消费升级、资本赋能以及品牌本土化共同合力的结果。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首店、首展、首秀”为主要形式的首店经济,正成为城市商圈的核心消费场景。

  海外小众品牌纷纷来华

  在国内市场愈发开放包容的大背景下,国际小众品牌纷纷涌入,进驻北京、上海、广州等核心都市商圈,开设中国区首店,成为当前国内消费市场的一大趋势。

  从线下店来看,2025年,法国时尚品牌Sessùn正式入驻中国市场,首家实体店选址上海芮欧百货;韩国当红潮牌ADER ERROR进军北京,在三里屯太古里开设中国首家旗舰店;美国洛杉矶时尚品牌ANINE BING第五家中国线下精品店定址广州天环广场,为该品牌广州首店;美国运动服饰品牌Vuori则确认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开设首家直营门店。

  也有部分国际品牌选择线上先行。西班牙宠物品牌ADVANCE爱旺斯、来自英国的时尚鞋靴品牌Rockfish Weatherwear、法国护肤品牌Sézane等通过线上渠道布局中国市场。天猫国际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487个海外品牌在天猫国际开出网店,作为进驻中国市场的第一站。

  这些小众品牌虽然尚未在国内大规模开店,但在特定领域已引领国内消费市场。例如宠物品牌ADVANCE爱旺斯,针对中国宠物猫绝育肥胖等痛点推出定制款“绝育猫粮”,以精准化、差异化构筑商业壁垒;主打无性别主义和One-Size理念的韩国潮牌ADER ERROR,手握烧毁袖口、外露标签等打破常规的时尚单品,以小众而又独特的设计风靡全球。

  光大证券纺织服装分析师朱洁宇在接受证券时报·数据宝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外小众品牌在华崛起主要具备三大特点,一是产品功能性突出,深耕于细分领域,专业度高于传统大而全的品牌;二是具备圈层文化属性,注重会员运营和社群营销,会员黏性和复购率高;三是门店多位于高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注重传递品牌理念,产品陈列、设计形象更为考究,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流量。

  虽然还只是“星星之火”,但这些国际品牌凭借着在小众领域的专精度,线上的需求定位、圈层运营,线下的文化融合、沉浸式体验,正快速撬动中国年轻消费群体的购买力。

  政策发力加码首店经济

  中国对首店经济的政策支持由来已久。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吸引知名品牌开设首店、首发新品,带动扩大消费,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先后出台多项支持政策。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并将其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

  地方层面,早在2015年,上海便在全国率先提出要抢抓首店经济,吸引国内外品牌到沪开设首店,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除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地从积极推进首店经济、优化入境政策和消费环境等方面入手,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4年,《广州市鼓励发展首店首发经济若干措施》出台,鼓励引导首店入驻“5+2+4”国际知名商圈。

  今年7月,《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印发,其中提出,构建首发时尚新矩阵,鼓励开设首店、旗舰店、创新概念店,办好全球首发节。

  今年7月,《天津市推进首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发布,包括3方面16条措施,将聚力打造国际国内品牌集聚地和培育地。

  今年8月,浙江省商务厅等联合印发《加快推进首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首店经济,力争到2027年,全省新增城市品牌首店2000家以上。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会副会长吴高斌在接受证券时报·数据宝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大力支持首店经济,源于其对品牌、上市公司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首店作为品牌的新起点,意味着在产品、服务、设计等方面的全面升级,其成功往往意味着市占率和品牌价值的提升;上市公司通过开设首店,可以吸引消费者关注,提升公司形象,推动业绩增长。同时,首店也会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对股价产生积极影响。

  重塑消费新体验

  首店经济为何能够获得市场、政策的双重认可?一方面,首店通过引入小众品类,以稀缺业态填补市场空白,满足消费者对于多元化、差异化产品的需求,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首店大力推动零售、文旅、体育、会展等多产业跨界融合,显著提升商圈客流与商业活力,对于提振国内消费具有重要意义。

  稀缺性价值

  首店经济强调地理位置的“首发”,具备天然的新奇性、独占性和有限性。头顶稀缺性光环,首店落地通常自带流量。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店意味着崭新的消费体验、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及通过“稀缺性消费”获取社交资本;对于商家而言,首店的爆火和排队效应能够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制造话题热度,进而打开当地消费市场。对买卖双方来说,均是稳赚不赔。

  国际小众品牌来华开设首店,还具有文化交流的意义,国内消费者不用走出国门,却能感受国外原汁文化。例如,瑞典户外品牌Haglfs(火柴棍)带来了北欧风格的版型、环保理念以及实用主义;法国轻奢手袋Polène则以极简主义、标志性的曲线和小牛皮设计打开中国市场。

  不过,首店稀缺性的本质是消费者追逐尝鲜心态带来的瞬时红利,而非长久的商业竞争力。如何将“人无我有”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人有我优”的价值优势,才是站在长远角度,首店们需要去考虑的生存法则。

  融合性创新

  与此同时,首店经济却又不局限于地域,它同样着重消费场景、业态、体验层面的首发,强调首店通过升级改造、融合创新而形成的商业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

  今年7月,国际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全新概念地标在上海兴业太古汇亮相,独特的“巨轮”造型为全球唯一,这座融合了展览、咖啡、文创等多元业态的全新概念地标,开幕即成为流量引擎,首周带动兴业太古汇实现客流翻番、销售额三位数增长,成为上海2025年夏天首店经济最闪亮的一张名片。

  再比如成都宽窄巷子文化街区,该街区以“老成都”为底色,通过引入首店品牌,深耕首店经济,推出首个“策展式零售”复合型空间品牌“宽厰KuanChǎng”,融合展览、零售、体验于一体,以“主题展览+沉浸式消费”打破传统商业边界,为游客带来新鲜消费体验,并成功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

  由此可见,随着一系列“新门店、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首店经济正以“消费新势力”之名,蔚然成风。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市场号召力,首店经济不断助力释放品牌价值,创新商业魅力,打造集聚效应,促进消费能级持续跃升,成为推动经济的新增长极。

  激发城市新活力

  首店经济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力的重要着力点,持续拉动地区消费增长和城市活力提升。根据赢商大数据监测,2025年上半年,重点监测的24座城市新开品质首店共计2664家,同比增长21%,其中城市首店、省份首店、区域首店、全国首店的占比依次为61%、18%、13%、8%。

  从业态上看,一方面,餐饮首店增速加快。上半年,新开品质首店中餐饮、零售品牌分别占比45%、40%,餐饮首店数量占比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首店的品类和品牌丰富度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国内新增较多户外、潮玩、宠物、云贵菜、东北菜、VR体验馆等品类首店。

  从分类上看,过去三年,相较于“地理”层面的首店,“场景、业态、体验”层面的非标准首店,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据赢商大数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74座城市新开首店合计逾7000家,较2022年、2023年分别增长79.12%、36.18%。非标准首店数量持续上升,2024年非标准首店较2022年增长76.31%;全国首店中,非标准首店占比由2022年的34.74%一路上升至2024年的47.10%,增长超12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新开首店中,国外品牌占比持续提升,成为首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赢商大数据监测,2022年,国内新开首店中,国外品牌占比29.32%;到2024年,这一数据上升至38.06%,增长近10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海外企业来华开设品牌首店,以实际行动对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

  构筑消费新图景

  作为国内消费文化与商业生态的一次系统性升级,首店经济正在推动中国消费市场向着更多元、更精细、更以人为本的高层次形态不断发展。

  吴高斌指出,在消费文化方面,消费者对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趋势日益凸显,首店经济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在商业生态方面,首店经济推动了零售企业向线上线下融合、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促进了商业模式的创新。随着消费升级和国家扶持力度加大,未来首店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朱洁宇也表示,在华开店的国际小众品牌多为细分领域的垂类品牌,这些品牌带动消费者对于相关领域的热情,同时通过不断地进行品牌教育与文化理念传播,消费者对于产品专业度的理解愈发深刻。首店经济的持续火热,亦带动背后产业链升级,消费文化也不断趋于成熟和理性。

  首店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正逐步从以满足大众化、功能型需求为主的增量时代,过渡到以追求个性化、消费体验和情感性需求为核心的质量时代。品牌首店——作为这场规模转型中的“耦合器”,一端撬动着市场消费需求,另一端链接供给侧的深层变革,构成一幅系统而高效的经济新图景。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