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关于汽车数据处理5项安全要求检测情况的通报》。检测结果显示,在参与检测的13家企业的49款车型中,部分车辆存在数据安全隐患,其中5种数据非法采集行为被明确“点名”。该检测通报也引发广泛关注,将汽车数据安全问题推到舆论风口浪尖。
多种数据非法采集问题突出
乘联分会发布的《2025年4月汽车智能网联洞察报告》显示,今年前4个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达到77.8%。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李雅静表示,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典型的“数据密集型终端”,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体量巨大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安全风险。
据悉,此次检测重点针对车外人脸信息等匿名化处理、座舱数据车内处理、默认不收集座舱数据、处理个人信息显著告知以及精度范围适用等5项要求重点检测。通报显示,部分车型存在数据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车端匿名化处理的视频图像中人脸目标的匿名化检出率低于90%;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同意期限设置为始终允许或者永久;持续收集敏感个人信息时,未通过车载显示面板图标或信号装置指示灯的闪烁或长亮等方式提示收集状态;车载系统上的应用程序缺乏隐私政策等。
“必要数据和过度索取的界限是不同的。一些基础智能功能,仅需匿名化、聚合化的数据即可实现,无关个人身份。”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周卫法指出,曾经被车主投诉的突然弹出的“车机广告”就是侵犯用户隐私的典型代表。
汽车数据壁垒正加剧行业内竞争不均衡
“汽车数据已经成为车企发展的核心资产之一,因此产生了数据壁垒问题,加剧了竞争的不均衡性。”某头部新势力车企信息化开发工程师刘源告诉记者,头部车企凭借早期布局优势,已积累海量数据资源并建立算法能力与数据平台,构建起坚固的数据壁垒;而中小车企因数据积累有限、技术资源不足,在智能化转型中处于劣势。
拥有大量数据的车企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推出更贴合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而中小车企由于缺乏数据支持,在产品定位和市场推广方面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长此以往,导致行业内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加剧。
业内观察:汽车数据安全须“主动规划”
李雅静指出,随着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和企业数据治理实践持续深化,汽车数据安全正由“被动合规”迈向“主动规划”,成为支撑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车企需要加大对数据加密、匿名化处理、访问控制等安全技术的研发投入,从源头上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业内人士认为,数据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确保智能网联汽车在安全的轨道上快速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安全、智能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