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的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8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内容包括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会议指出,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
会议提到,要增加体育产品供给,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强化产业要素支撑,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要激发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消费场景,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要更加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提高体育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加注重调动市场力量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两项重点,分别涉及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突出了“更加注重调动市场力量”,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消费规模扩大。
早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项文件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
这是近十年来,马拉松赛事等市场化办赛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前提条件之一。未来如果在体育产业领域,能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体育产业来说是一项利好。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生活方式转型,体育产业迎来了较快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8月1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以来,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长,2023年占GDP的比重达1.15%,向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更进一步。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的3811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9700亿元,年均增长26.3%,“冷资源”变为“热经济”。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2023年居民消费体育总额增长超千亿,体育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从中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结构来看,体育产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均发展迅速,服务业占比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逐渐优化。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20年的68.7%增至2023年的72.7%。在欧美一些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体育服务产业占比一直较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体育产业的结构也明显优化。
地方消费新引擎之一
从消费端来看,会议提出,要激发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消费场景,鼓励各地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当下,居民体育消费的供给和需求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供给侧,体育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提高,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点在被逐渐突破,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以更优惠的价格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的消费品。
消费侧,体育赛事供给水平提升,市场化办赛增加,马拉松赛事遍地开花,“村超”“苏超”等群众赛事也陆续火出圈,体育赛事的消费氛围逐渐形成。很多中国人的体育消费内容,已不再只满足于买运动鞋服,也包括花钱参加比赛、看比赛、参加体育类培训等。
从体育产业扩内需的现状来看,体育产业还带动了地方消费,赛事经济成为拉动城市文旅和餐饮消费的重要抓手,文体旅融合是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8月19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体育产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经济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苏超”“村超”火爆出圈。
根据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8月21日发布“苏超”消费跟踪调研报告。这份针对“苏超”第九轮赛事的专题调研显示,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6座主办城市,“苏超+”消费模式成效显著,95.9%的现场观众因观赛产生门票之外的延伸消费。“苏超”第九轮比赛现场观众规模突破20万人,主办城市依托地域文化转化赛事流量,“过夜经济”效应凸显。外地观众出行方式以自驾、铁路和大巴为主,31—45岁群体是观赛主力军,占比达51.5%,不少家庭借暑假实现“观赛+亲子游”双重需求。
贵州“村超”运营管理负责人彭西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村超代表的是向下扎根的力量,在乡土中重建足球的民生价值与文化认同,为职业化足球提供人口基数和精神进化。而“苏超”代表的是横向连接的能量,以城市为单位激活区域足球热情,两者是殊途同归的,都证明了足球的生命力和伟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从“苏超”到“村超”,赛事影响力、商业价值和运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同时,更多地方版的群众赛事在陆续引发关注,比如湖北的“汉超”,浙江的“浙BA”,广东的“粤超”,居民对多元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运动健身都有较高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