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建设正在进一步加快。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于8月25日正式对外公布。
《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具体看,《意见》包括了总体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加强组织实施保障等六个方面17条措施。
业内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表示,《意见》有三大特点,一是基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要求,结合自愿减排市场和碳配额市场扩围,加强非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管控,推动氟化物、甲烷等温室气体减排。二是结合碳双控工作推进,加强碳配额总量管理,推出有偿配额发放,切实推动部分行业降低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目标。三是稳妥推进碳金融、碳信息披露等工作,与国际碳市场加强衔接,有序衔接国际国内绿色低碳转型进度。
在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意见》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在完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方面,《意见》表示,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行业特点、低碳转型成本等,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及碳排放双控要求,处理好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民生保障的关系,科学设定配额总量,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到2027年,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平衡市场供需,增强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合理确定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
同时,统筹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有关地方试点开展的碳市场。鼓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调节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经验。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积极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方面,包括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和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提升碳市场活力一直以来是关键环节,《意见》提出,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包括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和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其中,在丰富交易产品方面,《意见》表示,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规范开展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活动,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以全国碳市场为主体建立完善碳定价机制,充分利用全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
扩展交易主体方面,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在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方面,《意见》提出了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以及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8月25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70.34元/吨,较前一日上涨0.06%;当日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约30.5万吨,总成交额约为2134.9万元。截至2025年8月2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