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新区(长乐区)产业新城图景(资料图)。新华网发(林成熹摄)
新华网福州8月25日电(蒋巧玲)上个世纪90年代,这里被绘入福州“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规划图,迈开了建设发展的步伐。
如今,在福州新区与长乐区两区融合建设的步伐下,福州新区(长乐区)的产业经济蓬勃发展,在跨越式发展的“城市乐章”中,奏响了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新兴产业聚链成势、平台智库赋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三重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传统产业“智改数转”
在中国纺织工业的版图中,福州新区(长乐区)的地位举足轻重。
这里既有全球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生产基地、己内酰胺生产基地,也有全国最大的经编(花边)面料生产基地、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形成了链条完整的纺织产业大集群。目前,福州新区(长乐区)的纺织产业已汇聚了超千家企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是产业经济的“顶梁柱”。
为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传统纺织产业掀起了“智改数转”的实践浪潮。
走进福建省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智化工厂,流动的生产线上,机械臂快速抓取丝饼,忙而不乱;工业相机替代人工,化身严谨高效的“质检员”,通过高精度的机器视觉检测和数据分析,让产品检测效率提升33%以上,准确率高达99%……这是恒申集团“智改数转”的一个小小缩影。

2025年7月14日,福建省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的数智化工厂内,机械臂正在有序工作。新华网蒋巧玲摄
近年来,依托内外部优势资源,恒申集团聚智蓄力,在信息化改造的“底座”上,加快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目前,集团旗下已有4家企业入选福建省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传统产业唯有不断创新才有出路,这是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福州新区发展的后劲所在。”恒申集团董事长陈建龙说。
在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智能化场景同样可见。纤细的纱线在自动化生产设备上高速流转,后台电子屏实时显示生产数据、订单状态、能耗情况等,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让车间的用工数量大幅缩减,生产效率也同步提升。
“这几年,纺织行业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智能制造的深度渗透和应用边界的持续拓展。”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方永说。
依托龙头企业和创新载体的示范带动,传统纺织企业的“智转数改”在更大范围内铺开,金源纺织、长源纺织、新华源纺织等一批代表性企业纷纷接入工业互联网,通过实施智能化改造,打通了产业链、供应链和操作链,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据统计,截至2024年,福州新区(长乐区)已聚集了6家先进级智能工厂,以及“中海创”“辅布司”“乐纺云”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新兴产业聚链成势
传统产业升级步履不停,新兴产业拓展也加速推进。
“这些年,新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更加凸显。”福州新区(长乐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肖小阳说。
锚定“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多年来,福州新区(长乐区)坚持提“质”育“新”,全力构建以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新兴产业体系。
偏光片被誉为光电显示的“芯片”,我国曾长期依赖海外进口。这几年,随着福州新区(长乐区)新兴产业的布局和拓展,这一瓶颈已经突破。福州恒美光电材料有限公司通过整合资源、突破技术,不仅实现了超薄偏光片微米级厚度的严格量产,还链动上下游,延伸出了一条完备的新型显示产业链。
“我们还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长期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目的是为福州光电显示产业集群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企业所属昊盛科技集团副总裁林海峰说。
新型显示产业聚势成链,数字经济也风生水起。
福州新区(长乐区)构筑起覆盖“天上三朵云”(数字福建政务云、商务云和福州政务云)、贯通“地上两条路”(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海峡光缆一号)、筑牢“中间两中心”(省超算中心、省智算中心)的坚实“数字底座”。目前,这里已集聚起全省规模最大的算力资源。
2024年,福州新区(长乐区)的数字经济规模突破75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5%。
这片江海交汇之处已经形成数字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医疗健康、装备制造5条新兴产业链,在产业提质效、优结构的征程上蹄疾步稳。
平台智库赋能未来
“没想到短短几年,这里已经大变样,空间载体和服务平台配套了不少,确实给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条件。”在近日的一次参访活动中,走进福州新区智能汽车产业科创基地的魏岳洋十分感慨。
魏岳洋于2019年至2022年在福州新区(长乐区)参与相关建设工作。回到奋斗过的地方,看到众多企业聚集,集建设、教育、检测、运营于一体的智能汽车产业“会客厅”,魏岳洋十分欣喜。

2025年7月18日,福州新区(长乐区)参建者走进福州新区智能汽车产业科创基地。新华网蒋巧玲摄
坐落在福州新区(长乐区)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州创新中心,是全国首个医疗场景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该中心依托机器人检测评价服务平台、实验平台、孵化平台、基金投资平台、共享制造中心等多元功能优势,正在为新区的健康医疗产业注入新动能。
“福建省唯一的国际医疗综合实验区就落在这里,成立这个创新中心,可以赋能医疗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企业,推动福州市形成智能医疗机器人产业新高地。”福州新区(长乐区)相关负责人说。
类似的空间载体和服务平台还有很多,它们深深“嵌入”各产业链条,为发展擎智赋能。据统计,截至2024年,福州新区(长乐区)已汇聚了众创空间、孵化器、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重要科创平台55个。这些平台发挥优势,强链补链,为产业延伸拓展、提质增效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除了搭建平台,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福州新区(长乐区)持续发力的重要工作。2024年,福州新区(长乐区)新引进市级以上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3人,同比增长31%;新增高技能人才数688人,同比增长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