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张文奎结束了在莫桑比克第一年的种植试验,启程返回中国。
从广州宠物医院老板,到“非洲大型农场CEO(首席执行官)”,这位“70后”兽医学博士的人生轨迹,在莫桑比克贝拉市布济河三角洲彻底改变。
在25500亩的租地上,他和“中国合伙人”种出“莫桑比克最大单体玉米田”。过去一年,他们经历了虫灾肆虐、农机损坏,还有远超预期的海运成本、近乎空白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困扰首季亩产仅250斤,他仍从中看到广阔前景,甚至感叹“晚来一百年”。
而在赞比西河三角洲,另一个10万亩级别的种植计划,正在徐徐拉开大幕。
这是一场“卷尽人生下半场”的创业,也是一场不远万里的“海外粮仓”试验。项目背后是中国农业企业和投资走向海外的典型困境:面对广袤而陌生的非洲土地,既有巨大利润空间,也需应对供应链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风险等多重挑战。
2024年7月17日晚,莫桑比克第三大城市楠普拉。考察行程中的张文奎正在饭店吃饭,路边一个十几岁男孩冲他喊着葡萄牙语。他问同伴喊的什么,同伴翻译过来说:“莫桑比克太穷了,快点来帮我们,给我们带来工作。”
张文奎大受震撼。这印证了他考察的印象:莫桑比克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社会组织程度有限、人民生活较贫困的非洲国家。它国土面积79.94万平方公里,人口3300万,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才600多美元。
当然,正是这样的现实,构成了张文奎选择莫桑比克的理由和机会。
张文奎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兽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沈阳农业大学当老师。2021年辞职后,他在广州创办了宠物医院,微博名就叫“广州张兽医”。张文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自己早在2019年,就萌生到非洲创业的念头,并开始在微博分享相关思考,由此结识了后来的两位项目投资人。
“我对非洲五十多个国家都做了分析。”张文奎说,最后选定莫桑比克,最大的理由不是财务回报,而是做农业需要百年规划。该国土地租期最长50年,可续期一次,正好一百年。

布济农场拖拉机在作业张文奎供图
为什么是农业?因为农业出海有利可图,大势所趋。
首先,非洲土地趋于“无限供应”,且租金接近免费,收益能够覆盖成本,保证足够利润。据世界银行报告,非洲拥有世界近一半未开发、可耕作土地,达到2.02亿公顷。而莫桑比克可耕地面积3600万公顷,已开发的600万公顷,仅占17%。
其二,中国需要稳定的“海外粮仓”,农业出海是必然。近年来,中国的农业配套技术进步迅速,成本优势明显,也为中国企业和投资出海提供了强大助力。
公开报道显示,2025年7月,两家中国企业与安哥拉签署价值3.5亿美元的协议,开发这个南部非洲国家十余万公顷土地。其中,中国水电建设集团投资逾1亿美元,建设3万公顷大型粮食基地;中信建设安哥拉公司则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5亿美元开发10万公顷大豆和玉米生产基地。
为什么是玉米?在非洲,玉米粉是主食之一。但非洲种植技术落后,生产能力欠缺,常年依赖粮食进口,供需矛盾突出。2024年10月,受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影响,莫桑比克玉米产量锐减72万吨,价格飙升至五年平均水平的133%(南部)至160%(中部)。
“非洲土地肥沃程度高,气候温和。特别是莫桑比克,雨热同季,非常适合玉米种植。”张文奎介绍,莫桑比克缺的是种植技术,当地农民散种玉米,亩产只有100来斤。
“在这方面,中国农民有优势,‘卷’了几千年,每一亩每一分地都能精耕细作。”张文奎估算,如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投入成本控制在每亩200元,毛利润可达800元,效益非常可观。
去年7月的这次考察,张文奎一行相中了索法拉省贝拉市布济河三角洲的一块地,黑色沙壤,土质肥沃,足足有36万亩。地主是一名前政府官员,只耕种了两千亩,其余30多万亩荒地,野树丛生、白蚁遍布。
同年8月,张文奎与投资人再赴莫桑比克,完成转租合约,拿下1700公顷(合25500亩)土地,相当于238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在张文奎看来,非洲是中国人搞农业的优选之地,“我们晚来了一百年,但还是开拓者”。
种出经验雨季要开沟起垄,旱季设滴灌工程
2024年年底那几天,贝拉特别热,白天气温高达40℃,风都是热的。12月30日,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下完雨,气温降到19℃~32℃。
张文奎知道,莫桑比克的雨季终于来了,他们的种植窗口期也来了。
此前,10名中国员工和70余名当地工人已经连干20多天,地里的野树连根刨起,白蚁窝清理完毕,一天耙地2000亩,翻土机24小时连轴转。

员工劳作间隙张文奎供图
尽管项目签约面积为25500亩,但可大规模种植的土地只有一半左右,因为另一半还有零星地块被当地农民占用。因此,第一个雨季仅种植了10000亩,且最先种植的3000亩近乎绝收。
原因是赶上雨季,作业车辆进不去,没办法打除草剂。等车辆能进去,草已经比人还高。另外,非洲高温高湿,虫灾非常严重,一颗玉米五六条虫子,连玉米芯都要咬断。但灭虫剂很难买到,且价格昂贵。
后续的种植,张文奎就吸取了教训,及时跟上除草和除虫流程。附近市场的农药不够,他就联系莫桑比克的供应商,以国内数倍的价格采购,解了燃眉之急。
在2025年五六月旱季,农场又新种了3000来亩玉米,由于缺乏灌溉水利支撑,也基本宣告歉收。
张文奎意识到,国内的成功模式并不能简单移植或复制,各方面软硬件条件和成本结构完全不一样。“如果能解决除草、灭虫和浇灌问题,亩产至少上千斤。”张文奎说。
他总结出两条经验:一是在雨季要开沟起垄,以利排水并保障玉米根部吸收水分;二是在旱季要增设滴灌工程,解决作物灌溉问题。

张文奎指挥工人工作张文奎供图
8月2日,经过十来天试验,滴灌工程成功出水。对于张文奎来说,这些技术不存在挑战。但农场管理过程中,有两个方面成本却超出了他这个CEO的预期。
一是农机海运成本。几台重型设备原来预计海运费30万元,结算花了90万元。二是设备维修成本。机械损坏率实在太高,国内两年一大修,这里半年就要一大修,配件还必须从国内采购。

小组长给员工开会张文奎供图
8月10日,经过20天奋战,第一季中有收成的7000亩玉米终于完成收割。张文奎估算亩产只有250斤,“但如果只算每亩硬投入,还是略有盈利”。
张文奎表示,这是试验田。第一年甚至第二年,都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为未来更大规模种植打好基础。万事开头难,对他们来说,这即便算不上巨大的成功,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奔向大河明年计划扩大到10万亩
赞比西河是非洲第四大河流,也是南部非洲第一大河。它在莫桑比克赞比西亚省注入印度洋,河水冲积的三角洲,土质肥沃,是农作物种植的首选之地。
张文奎透露,在赞比西河三角洲,他们将开辟新的种植基地,目标地块正在洽谈中,规模在10万亩以上。
“水是农业基础。水和气候结合,才能保障产出。”张文奎说,他们在莫桑比克注册的公司名叫“大河”。从布济河到赞比西河,是莫桑比克最适合农业发展的两条大河。
2024年11月,张文奎和投资人一起,第二次拜会赞比西亚省省长。省长说:“很多中国人一茬一茬来,说要搞农业,见完就没消息了,没想到你们真的又来了。”张文奎说,我们是认真的。
2025年5月,张文奎和投资人在微博上发布招聘消息。起薪是每月人民币1万元到2万元,年底会有奖金,包吃包住,牛羊肉管够。
他们的远景规划是,明年不仅扩大种植规模,还要陆续开展一些上下游的新业务,比如玉米加工厂或者养殖业,也会尝试其他农作物。
“我们招人要求是很高的,有人咨询,我都会特意强调,比较辛苦。”张文奎说,苦是和国内比,没法点外卖,吃得比较单调,除了刷手机也没有什么娱乐。虽然没有什么体力活,都是机械化操作,但工作强度也不低,基本早出晚归。
他感到欣慰的是,种植项目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尽管机器容易被用坏,但张文奎验证了自己之前的一个“云判断”,即非洲人并非好吃懒做,而是吃苦耐劳。
“我们雇佣的当地工人,无论长期和短期,都比较辛苦。”张文奎介绍,他们很多家里没有自行车,早上四点就要出门,走十公里来上班,顶着30℃以上的烈日干活,收工再走回去。这些工人对工作机会也非常珍惜,很努力满足农场要求。

当地员工阿昆家徒四壁张文奎供图
其中一个黑人小哥阿昆曾在南非打工,会一点英语。张文奎去到他家里,只见家徒四壁,房子还是政府所建,唯一值钱的就是卧室上的那块铁皮瓦。张文奎带给他一袋玉米面,够一家四口吃一个月,又给了俩孩子一人100莫币。
“我认为他能好起来。”张文奎说,准备从国内买个水泥砖机器送给阿昆。他的一个愿望是,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将来先给固定员工建房子,帮他们实现砖瓦房通水通电的安居梦想。
“人生很长,可以体验不同的工作和生活。人生也很短,找到一件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并不容易。”张文奎这样解释:“我们给一群人设计规划了一个足够大,足够长久,足够有挑战,也绝对足够过瘾的蓝图。”
他的一个朋友到非洲考察,离开时留下一句感言: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勇敢的人拥有更大的世界;而在人所有品质里,唯有勇气最稀缺,也最昂贵。
闯出红利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年均超30亿美元
8月15日,“70后”的中国籍老板刘冰兴奋地在微博上宣布:莫桑比克,我的下一站!他和布济农场的投资者已经谈好联手合作,将自己在西非的供应链业务拓展到非洲东南部的莫桑比克。
刘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5年前就到非洲来做供应链生意,目前在塞拉利昂、几内亚、利比里亚、乌干达、冈比亚等国家都有公司,主营餐具和建材等产品批发。
“我们靠着中国制造的供应链优势,集合各连锁店的规模优势,用高性价比的商品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刘冰说:“从一年销售一两百个货柜,到现在一年销售一两千个货柜,五年前许的愿,已数倍完成。”
张文奎在非洲有这样一个感受:工业品流通还有很多障碍,效率不高,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我们的农机包括播种机、拖拉机以及各种配件,必须从国内预先带来。否则坏了就得等很久。”张文奎说,他来莫桑比克大半年,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国内卖五金的两个店。
他认为,非洲初级工业品制造应该快到爆发临界点了。只要认真从中国进货,做好品控,赚钱是确定的。这正是刘冰要将生意拓展到莫桑比克的原因,他能够解决张文奎等人面临的供应成本问题。
今年上半年,刘冰跑了五个非洲国家,他得出的一个感想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过的一波波红利,绝大多数都会在非洲也来一遍。
“如果拿不定主意去非洲投什么,就去翻翻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对标一下所在非洲国家的发展程度,稍微早一点点布局,差不多就成了。”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去非洲还远远算不上“卷”,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商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24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连续第4年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过去5年,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年均保持在30亿美元以上。民营企业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生力军,投资企业数量占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总数的70%以上。
至于莫桑比克,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国企业在莫各类投资累计已超过95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能矿开发、制造业、农业等领域。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资企业50余家,为当地提供了近2万人直接就业岗位。
2025年是中国和莫桑比克建交50周年。8月25日,中国驻莫桑比克大使馆官网发表了大使郑璇在使馆开放日活动的讲话。她对即将赴华留学生说,早在600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就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抵达莫桑比克,带去茶叶、丝绸、瓷器和友谊。
在莫桑比克学生前往中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者和科技人员,比如刘冰和张文奎,也正在前往莫桑比克,像600年前郑和那样,将资本和技术带到那里。
“过去大半年,验证了我们的路径行得通,关键是成本。”张文奎说:“能做到低成本,就能正向循环,而且速度非常快。如果做不到低成本,那就无法扩散。”
二十年前就有中国人去非洲搞农业,但张文奎认为并没有真正做大做强。“非洲农业必须要有一种更粗放的高效高速新模式,目前没得学,得自己创造。”张文奎说:“我们先行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