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印关系在艰难时期再迎关键节点。
8月25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原定访问印度的行程被取消。自27日起,美国将以“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对印度输美产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
截至发稿,特朗普仍没有延期计划。印度外长称,双方谈判仍在继续。莫迪办公室拟于26日召开高层会议。出口商和投资者则对这项惩罚措施是否会真正实施意见不一。
美国为何祭出关税“重锤”?印度又将如何应对?关税问题对美印关系以及地区局势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特朗普为何发难
过去几个月,美印围绕贸易协议苦谈五轮未果。
7月31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将自8月7日起对印度商品征收25%的“对等关税”;随后,他又签署行政令,宣布自27日起额外征税25%,以惩罚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
如此一来,美国对印度总体税率将达到50%,创下美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最高关税水平。
外界原以为双方可能在最后期限前妥协。但随着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团取消原定于25日至29日的新德里之行,这一希望几近破灭。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上周表示,预计关税将如期生效。
野村证券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投资者认为额外关税实施的可能性不到40%。但人们也在为最坏情况做准备。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指出,美国加大对印度的施压,主要出于两方面考量。
一是对俄斗争的需要。
在美国看来,俄罗斯的战争能力主要来源于能源收入。自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印俄经贸关系发生“质变”,能源贸易激增。美国认为,印度在“削弱西方对俄制裁”“故意给西方找麻烦”。特朗普希望通过惩罚印度,间接向俄罗斯施压。
二是对印度贸易行为的不满。
印度不仅进口俄油满足自身需求,还低价转售他国从中获利;印度长期保持对美高达数百亿美元的年贸易顺差,同时维持高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特朗普此次加税,也被视为对印度长期“占美国便宜”的反击。
有评论称,特朗普的未来动作取决于他及其团队如何评估印度的价值。
莫迪为何不让步
到目前为止,印度的回应以防御性为主:谴责美国征税“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呼吁民众支持“国货”,并出台减税及产业扶持政策。
不过,印度政府并未示弱。相关官员强调,印俄石油合作不会改变,将继续寻求“最佳交易”;外长苏杰生23日称,印美谈判仍在继续,但一些“红线”不会让步。
最新消息称,印度总理办公室将于26日召开高层会议,审议美国提高关税的影响及对策。
张家栋指出,印度在购买俄油、农产品准入等问题上不愿让步,主要源于长期关系、能源利益、国内舆论和战略自主四方面考量。
先看长期关系,过去数十年,印俄关系的稳定性、友好度远超过美印关系。如果说印美友好只是近20多年的短期现象,那么印俄友好则具有长期稳定性。印度不会以“短期合作”放弃“长期关系”。
再看能源利益,俄油对印度经济很重要,关乎通胀与企业收益。近年来,印度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因为俄罗斯的折扣油,每天净收入数百万美元,年利润飞速增长。如果失去俄罗斯折扣油,印度通胀率和能源价格都将明显上升。
就国内舆论而言,印度民众情绪亢奋,支持政府采取强硬立场。由于反殖民、反帝国主义情结,底层民众普遍持反美态度。
与此同时,印美贸易谈判关乎广大农民和小生产者利益。莫迪政府出于选票的考虑,很难轻易妥协。
战略自主方面,印度推行“多向结盟”外交,强调独立外交,希望尽可能处理好多对大国关系,不愿成为美国的附庸。近年来,尽管它表现出“偏向西方”的策略性趋势,但并非战略层面的转向。
两大深层分歧
自2004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美印关系似乎自带“光环”。放眼全球,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像印度那样,常年稳坐美国外交圈“宠儿”席位。这也被戏称为“印度例外论”。
然而,仅仅数月之间,两国便从互称“天然盟友”走到在公开场合“互怼”。一些西方人士称,美印摩擦并非偶然,而是世界秩序深刻变革背景下更深层次地缘政治博弈的体现。
冷战时期,印度凭借“不结盟”政策游走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
冷战后,印度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得更大回旋余地。
过去25年里,印度在外交和经济领域“东西方兼顾”,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发展选择。
但自4月推出“对等关税”以来,特朗普打破了印度在各大国间“左右逢源”的幻想。
张家栋认为,本轮摩擦折射美印两大深层分歧。
一是认知差异。印度认为利用自身战略价值、借助美国政策牟利是“合理”的。但特朗普正通过贸易施压传递信号,即政治与经济捆绑,“牟利”也有上限。
二是结构性分歧。美国希望建立霸权式盟伴体系,要求盟伴接受其领导,配合其对外战略,按照其路径前进。但印度坚持战略自主,不想与美国结盟,也不愿完全追随美国。它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任何国家的“小兄弟”。
“这种根本分歧决定了美印关系的上限。”张家栋说。
“根基”并未动摇
外界预测,美国关税将影响印度对美出口的70%,价值约达660亿美元,纺织、珠宝和鞋类等关键行业将首当其冲。这将给印度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也可能在多个方面损害美国利益。
尽管裂痕加深,但美印双方仍在最后时刻释放一些积极信号。
印度外长23日强调,贸易谈判仍在继续,沟通渠道仍然有效;两国关系的其他方面仍然强劲。“我们将拭目以待。”
与此相呼应,美国官员日前称,特朗普仍对美印关系抱有浓厚兴趣,并与莫迪保持良好互动。
另有消息称,在特朗普征收50%关税前夕,印度驻美国大使馆聘请了与特朗普相关的游说公司来推动印度在美国的利益。
展望后续事态发展,张家栋认为,短期内,贸易摩擦将损害两国关系,让印度意识到借助俄美矛盾“渔利”也有上限;也让印度更清楚地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但从长期看,“美印关系战略基础并未动摇,战略共识仍在,估计仍能找到妥协的出口。”张家栋分析了几点原因。
从核心需求看,美国仍需要拉拢印度,以牵制其他大国;印度仍需要与所有大国同时打交道,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从摩擦性质看,美国的“惩罚”更多是一种谈判策略,意在施压而非长期对抗。
从助推因素看,美印双边对话机制完善,美国政府内部印度裔高官众多,双方军事合作和服务贸易仍在推进。两国利益高度交织,印度政府在决策上更重务实而非情绪化。同时,外部舆论对美印矛盾的炒作,反而可能刺激双方加速寻求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