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海关总署介绍“十四五”时期海关守护国门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成就,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在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以来,海关年均监管进出口货物52亿吨、货值41.5万亿元,体量全球最大,安全稳定可控。
在全面加强智慧海关建设的背景下,当前全国通关一体化全面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成为我国与世界贸易联通的“数字门户”,“一网通办”事项达到了25大类964项,基本覆盖了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线上、掌上通关办事已经成为常态。
孙梅君表示,当前我国出口“含新量”更足,2024年“新三样”出口比2020年增长2.6倍;进口来源更广,“十四五”期间,新增准入81个国家(地区)的271种农食产品,大宗商品、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多元化。“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3.8万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今年1~7月进出口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7.3%,我国外贸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发布会现场每经记者周逸斐摄
简化通关流程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
近年来,海关总署已连续多年牵头开展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效?
对此,孙梅君表示,跨境贸易便利化,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是优化营商环境、应对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也是履行WTO协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客观需要。
“十四五”期间,海关总署联合20多个国家部委,每年都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参与的城市已经扩大到全国17个省份25个城市,累计出台改革创新举措108项,着力营造更加便利、安全、可预期的贸易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企业的欢迎。据世界银行今年4月公布的企业调查结果,中国的海关和贸易法规感受度指标在参评的53个经济体中评价最优。
在简化通关流程方面,海关依法减少审批、精简手续,实施7×24小时预约通关。比如,对拼箱出口的货物“先查验后装运”,这样大大减少重复装卸,帮助企业快进快出,赢得市场先机。
在优化监管模式方面,海关创新粤港澳大湾区“一港通”监管模式,使货物在港口转运的时间由过去的5~7天缩短到现在的2~3天。在口岸开设农产品进口“绿色通道”,泰国、越南这些周边国家的新鲜水果最快7个小时可以抵达广州、30个小时可以抵达北京市场。
在强化互联互通方面,加强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重要枢纽节点口岸扩能提质。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30个部门和单位的业务系统对接,964项服务上线运行,实现跨境贸易业务全链条全环节的“一网通办”。
在深化制度创新方面,为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海关总署扩大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1~7月全国保税维修业务进出口增长8.7%。“我们取消跨境电商海外仓备案,实行海外仓出口‘离境即退税、销售后再核算’,跨境电商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海关与平台企业协同共治,引导跨境电商新业态健康规范发展。”孙梅君说。
在细化惠企服务方面,加大对AEO(高资信)企业的联合激励,3000多家AEO企业享受到银行的融资担保、融资授信、出口信保等优惠便利措施。目前,我国与57个国家(地区)实现AEO互认,让企业在境外享受到同等通关便利。
孙梅君表示,海关将与相关部门一道,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口岸营商环境,以开放赢主动,以便利扩市场,以法治为保障,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助力中西部省份外贸迅猛增长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贡献了全国近五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
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介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实施封闭管理的特定区域,海关监管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
“十四五”期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新增加19个,总数达到174个。同时布局更加优化,已经实现了全国各省区市全覆盖。我们持续创新监管、优化服务,不断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进出口值比2020年增长超过三成。主要成效可以概括为“四大平台”:
首先是跨国产业的承接平台。特殊区域吸引了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国际制造业巨头入驻,同步也带动了国内投资,辐射周边经济,促进了配套产业快速发展。比如说,重庆市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六大国际知名品牌为龙头,配套2300多家本地上下游企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重庆造”。
其次是开放发展的关键平台。像河南、四川、重庆等既不临海、又不沿边的中西部省份,凭借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持,近年来外贸增速迅猛。特殊区域进出口值占到本地外贸的一半以上。可以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力推动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再次是新兴业态的培育平台。像检测维修、融资租赁、期货交割这些新业态,近年来在特殊区域蓬勃兴起,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了深度融合,价值链、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最后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平台。国务院复制推广的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中,涉及海关的68项改革有18项来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充分彰显了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功能多元化、产业高端化、贸易便利化、管理协同化转型升级,为服务我国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王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