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仪式暨小包公法律大模型与新书联合发布会上,我国首个法律领域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发布。
“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燕玲团队研发,已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该大模型采用“先进通用大模型+专业垂直大模型”的双引擎架构,深度整合2亿余份裁判文书、420万余部法律法规,结合法律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生成技术,精准匹配法律依据,面向全法律场景提供可溯源、可验证的回答。
相较于通用大模型,该大模型具备动态学习机制,能根据实践反馈持续迭代,以法律为准绳动态干预回答准确性。该大模型已在广东、安徽等地得到广泛应用。
大模型显著提升了办案效率。湛江市司法局2023年面临新行政复议法实施后案件量翻倍、编制缩减的双重压力。自引入“小包公”智能行政复议一体化系统后,在当事人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该局实现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100%,证据识别采信准确率约95%,文书撰写时间缩减75%。
针对刑事审查等环节,办案人员在12类典型案件实证演示中,将完整卷宗资料输入系统后,可自动生成分析报告与相关文书,辅助提升阅卷与量刑分析效率。在量刑规范化方面,安徽省怀宁县人民检察院2018年开展认罪认罚精准量刑试点,运用“小包公”智能量刑预测系统生成的量刑建议采纳率超过99%。
“法律大模型的规模化、规范化应用,有望在行政复议、检察监督、合同合规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示范效应。”王燕玲介绍,围绕数字法学、数字检察、数字法院等12大板块30余个应用场景,“小包公”在多地机关、企业和高校落地。此次发布力图以“规则—事实”精准映射与可溯源技术路径,推动法律人工智能从“能用”迈向“精准好用”的新阶段。
王燕玲透露,目前团队已完成港澳法律大模型研发,未来计划适配更多法系,覆盖更多跨地域、跨法域的规则体系,满足不同制度环境下的法律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