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固收+“搭桥”
居民“存款搬家”有新路径
A股市场走势活跃,在银行渠道的推动下,不少资金正在通过公募“固收+”产品流入市场,间接配置权益资产。
“存款搬家”新路径
随着权益资产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更多资金正在路上。
兴证研究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规模增长低于去年同期,尤其是权益市场上涨后,理财规模下降进一步提速,或表明居民存款正从理财产品向权益资产进行“再配置”。此外,7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兴证研究认为,结合A股市场近期表现,居民存款流向权益资产的概率较高。
通过公募基金入市的资金也在明显增加,行业主题ETF成为主要增量。同源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6月以来行业主题ETF净流入238亿元,成为近期ETF的主要增量,这或是近期居民资金入市的重要渠道。相比之下,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增长并不显著,甚至部分产品正面对“越涨越赎”的情况。
公募固收+“搭桥”
“就大多数银行理财客户而言,转向权益基金还是有难度的。这不仅在于过去几年亏损带来的负面影响,其自身风险偏好较低也是主要原因。”一位银行渠道理财经理表示。
在该理财经理看来,要让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转向权益资产,通过资产配置类产品慢慢过渡是相对可行的方式,公募“固收+”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之一。Choice统计数据显示,从业绩来看,截至8月21日,近一年公募“固收+”类产品中超九成实现盈利,平均回报达8.68%。从规模增长来看,截至二季度末,今年以来公募“固收+”类产品增幅达16%。
沪上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全行业都在推‘固收+’产品,因为渠道需求增长非常显著。”
天风证券研究表明,基金回本后,如果出现5%以上回撤、且回撤后一个月内净值创新高,后续两个季度投资者将出现明显超额净申购行为。后续基金批量回本后,如果“恰好”出现回调行情,然后继续新高,那么更多增量资金值得期待。
资产配置“旧爱与新宠”
事实上,随着公募“固收+”产品业绩和规模双增长,配置思路也在发生变化。
汇丰晋信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吴刘认为,资产配置型产品与传统“固收+”基金存在一定差异。传统“固收+”基金侧重自下而上的选股,对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视程度较低。而资产配置型“固收+”基金在设计模式上可以总结为“两个重视”:一是重视自上而下的大类资产配置;二是重视客户的持有体验。“我们会基于估值-盈利框架,叠加现金流因子、动量因子,构建‘固收+’的备选池。对于核心资产,会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度筛选”。
具体到权益资产配置方面,国金证券研报显示,上半年转债资产表现强劲,港股、新消费、科技、医药等板块方向交替表现,业绩居前的“固收+”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股票+转债双轮驱动,且股票部分重仓医药、有色、TMT等方向;另一类是转债仓位不高,但股票部分通过对港股标的或银行板块的集中暴露,为产品带来超额收益。
二季度以来,“固收+”基金经理配置权益资产的观点出现分歧。部分基金经理计划增加配置比例以提升投资弹性;一些基金经理则看重动态调整策略。不过,他们对于配置方向仍有一些共识。国金证券研报显示,根据基金二季报,消费板块中,新兴消费、食品饮料、家电等行业受基金经理看好;医药生物板块中,看好创新药的基金经理占比最高,达到36.8%;TMT板块中,大量基金经理看好人工智能方向,占比达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