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赛道近期持续火热,机器人大赛、机器人运动会、机器人消费节等各类活动层出不穷,宇树科技、松延动力等明星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而这些明星企业得以暂时“领跑”,都离不开背后创投基金的支持。
事实上,这些明星企业往往在成立之初,就已被创投基金提前“锁定”。这并非个例,在低空经济、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始终扮演着产业先导者角色,投资往往早于行业爆发期。
创投基金为何总能快人一步,精准押注未来?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在于创投基金能够发现价值,敢于承担风险,而创投基金之所以能够发现价值又敢于承担风险,则依赖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我国高度重视创业投资,不断优化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引导创投基金加大投资科技创新力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作为耐心资本的中坚力量,创投基金是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始发站”,往往能够为企业提供“第一笔钱”。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鼓励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创投基金“募投管退”良性循环:更广泛的募资来源让基金“有钱投”,更清晰的投资规则让基金“投得准”,更规范的管理制度让基金“管得好”,更顺畅的退出渠道让基金“退得出”,环环相扣。
正是基于系统性的政策引导,创投基金在投资布局上更具前瞻性,在风险管控上更显专业性,在价值创造上更富持续性。这一政策驱动的良性循环机制,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持续稳定的资本活水,助力构建“科技研发—资本赋能—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生态,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其次,创投基金投资风险偏好相对较高,勇于在新兴产业萌芽阶段“试错”,不断校准赛道价值,博取超额回报。
创投基金总能快人一步的一大因素在于其敢于“试错”。通过高风险投资博取高收益回报的商业逻辑使创投基金愿意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买单。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不成熟、市场前景不明朗,相关科创企业虽有高成长潜力但也伴随着高风险,创投基金秉持“试错即机会”理念,愿意以单个项目试错成本验证对赛道趋势的精准判断,以此不断校准未来投资锚点。反过来,这种试错式包容,也进一步筛选出真正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优质企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然而,创投基金也并非盲目冒险,它们具有专业风险评估体系与科学估值方法,借助多赛道分散投资稀释单一项目风险,在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中寻求产业发展的确定性。也正是基于这套前瞻的投资策略,创投基金总能提前嗅到技术变革的先机,在新兴产业爆发前完成布局,最终实现超额回报。
最后,创投基金资金成本低且期限长,能够为科创企业持续稳定经营提供关键支撑。
资金优势是创投基金提前布局新兴产业的重要筹码。对新兴产业企业而言,资金是影响其经营发展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技术投入、产品研发及市场开拓效果。在国家大力鼓励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信贷资金虽已向相关领域倾斜,但仍存在借贷成本偏高、期限偏短等现实问题。创投基金采取直接股权投资模式,且投资期限较长,无须企业承担还本付息的短期压力,与新兴产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更为匹配。这也使得科创企业更愿意向创投基金开放早期投资窗口,进而为创投基金提供了押注未来的机会。
当然,创投基金并非无所不能,也不是“百投百中”。在公众视野中,众多明星企业的成长轨迹里,常能看到创投基金的身影,这背后存在一定的“幸存者偏差”——成功案例引人瞩目的同时,创投领域的失败案例也时常发生。但正是这些失败,构成了创投行业不断向前的重要推力。每一次项目失利所沉淀的经验,都在帮助创投基金不停地校准赛道选择、优化投资逻辑,使其在后续布局中更贴近产业规律与技术演进方向。
这种“试错—总结—修正”的演进过程,也使创投基金以资本“探路人”的角色,发掘并培育出更多优质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在技术碰撞与模式创新中加速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持续动能。